我们是如何被影响的?
我们每天的生活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每天被各种信息所影响,有主动的有被动的,不管怎么,他们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比如说:每年双11,是不是原本没有必须要买的东西,也会在当天零点守着购物车秒杀,然后开始晒快递拆箱照片。
比如说:工作内容枯燥,工作时间长,薪水一般,没人认可工作成果,但若是依旧选择继续待在这个工作岗位,常常自己给出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是:我必须在这里工作,因为我爱这份工作。
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看完埃姆.格里芬的《初识传播学——在信息社会里正确认知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第14-16章中关于影响力的三个理论,就会找到答案
1、社会判断理论——改变可以改变的
社会判断理论是与当前态度相比较,从而实现对某种观点的感知和评价。该理论认为我们听到一条信息时,潜意识中对信息的分类在接受信息的瞬间就会发生,或接受,或拒绝,或中立。根据我们的自我投入和对信息的对比或同化,我们的态度据此被影响和发生变化。
举个例子:
传统观点认为,8小时睡眠可保证身体机能的最佳运转。针对睡眠这个主题,对大学生群体做了一个实验:这批大学生读了一篇该领域专家撰写的文章,宣传事实上年轻人不需要那么多的睡眠。大学生收到的信息几乎完全一样,仅有一个关键点不同。有些大学生被告知需要8小时睡眠,有些是说需要7小时,还有些说是仅需要6小时,时间依次递减。最后一组学生读到的文章称人类根本不需要睡眠。最后实验结果反馈:当建议的睡眠时间越短,越多的大学生会出现动摇。直到专家建议的理想睡眠时间低至3小时及以下,学生们开始认为这条信息是无稽之谈。我们可以发现:3小时之后是学生们的拒绝区域;4-8小时是学生们的接受或者中立区域。随着专家信息的输入,学生的态度开始动摇、接受。
我们可以总结出:高可信度的传播者能拓展接收者的接受区间。
因此,日常我们想要说服或者影响他人的态度时:我们要先判断对方对哪些观点是持拒绝态度的,哪些是持接受态度的,哪些是持中立态度的。我们尽可能的先做出判断,并通过沟通或者请出有影响力的人物,来改变对方的观点。
改变可以改变的人,改变他们可能改变的中立观点。
2、详述可能性模型——如何改变他人:中心路线&边缘路线
先普及三个概念:
1)信息详述:一个人在以说服为目的的沟通中仔细思考与议题相关论据的程度
2)中心路线:信息的详述;与审查信息内容有关的认知过程
3)边缘路线: 基于不相关的线索而非主动思考问题的接受或者拒绝信息的心理捷径
举个例子:
比如:农夫山泉的茶π广告邀请了BIGBANG代言,你因为喜欢BIGBANG,BIGBANG代言了茶π,所以你会喜欢上茶π。这个就是边缘路线。
比如:你是投资方,你看到某项目的介绍,并且一步步验证其项目的市场规模、盈利模式、用户增长趋势及预估价值,在相关数据分析和资料分析后,决定投资某项目。这个就是中心路线。
如何影响他人:
采用中心路线钱,你需要先评估你的目标听众有全神贯注评价你的提议的可能性,并且他们看上去也有能力详述信息。那么你在说服他们时就必须准备好能够支持你提议的事实和数据。采用该方式,信息内容将比传播者的个人特征更容易对他们产生影响,且其最后的效果是持久稳定的。
采用边缘路线:如果你的目标听众既不愿意也没能力考虑你的提议细节,那么采用边缘路线更佳。此时,你的个人特质、你的内容包装而非内容传递策略更易成功。不过,这种方式的效果没有前一种持久。这也是为什么品牌商会请明星代言,或者因有爆料某明星不好行为而取消代言合作。
使用边缘路线时,6种激发程序化反应的线索,可以帮我们有效导航到适合的方案:
1)互换——“你欠我的”
2)一致性——“我们总是那样做”
3)社会认同——“每一个人都在这样做”
4)喜欢——“爱我就支持我”
5)权威——“就因为我这样说了”
6)稀有——“赶在他们消失之前,动作快点”
有木有发现,日常的营销,我们基本采用边缘路线;面对特定项目或者专业人士或者特殊环境中,我们才采用中心化路线。
3、认知不协调理论——明知有错怎么办?
最直接的例子:吸烟有害健康;我吸烟。
我们先来看下:认知不协调过程模型
态度/行为不一致——不协调被创造——态度转变——不协调减少
我们是协调这种差异的?
1)选择性接受部分信息,或者说选择性屏蔽部分信息。人们回避因与现存观念不相容而引起的认知不协调的信息的倾向。比如:烟民不会特意寻找、关注吸烟有害健康行为的信息
2)我们会因为某一恰到好处的诱因,而主动消除对立行为的主张。比如:1美元/20美元实验。说白了就是日常撒谎的实验。实验对象都在做一份无聊且重复的枯燥工作,实验工作人员对一部分人说:外面有一个备选人员,如果你们能表现出对任务的足够热情去说服他,可以得到1美元。对另一部分人说的是可以得到20美元(当时的20美元比现在的100美元还值钱)。最后:为了1美元而撒慌的人,最后坦承他后来认为工作是有趣的(觉得自己不会为了一美元而撒谎);而为了20美元而撒慌的人最后坦承工作十分枯燥。
总结:当您给出最小的合理化假设(1美元),人们的态度转变了,且后续因为行为和认知的不协调,主动协调这种差异,主动改变原有态度,以减少这种不协调
就好像:当你的工作内容枯燥,工作时间长,薪水一般,没人认可你的工作成果,但是你仍选择了继续待在该工作岗位时,你会不自觉协调这种认知差异,给自己一个理由,比如:我必须在这里工作,因为我爱这份工作。类似这样的态度转变。
不管是主动影响别人或是被别人影响,知道为什么,可能会让我们找到捷径或者避开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