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野史爱宋史

澶渊之盟换来百年和平,却没有带走悬在北宋头顶的利剑

2020-11-04  本文已影响0人  聊史一哥

澶渊之盟以前,宋辽之间战事不断,一纸和约的订立,开启了宋辽百年和平。公元1005年,宋辽两国在澶州停战,正式签订和约,史称“澶渊之盟”。

对于澶渊之盟评判,历来都是毁誉参半,有人觉得有用,有人觉得可耻。从积极的一面看,澶渊之盟换来了宋辽一百多年的和平共处,使得百姓免于战乱,休养生息。从消极的一面看,签订和约是侮辱了大宋王朝“中原上国”的尊严。

所以时任宰相的王钦若看着宋真宗签约后的高兴劲,气到直接顶撞:“这便是所谓的城下之盟,简直太屈辱了!”而司马光则感慨:“何必燕然刻?苍生肝脑涂。”意思是说,战争能把敌人驱逐出境,可是会牺牲大量的百姓和士兵。

那么,这个褒贬不一的条约是怎么签订的呢?起因是辽国想要宋朝打消北伐,武力夺取燕云十六州的计划。辽国骑兵勇猛,可他们是草原民族,攻城不行,于是绕过重镇,一路长驱直入,迅速到达了澶州。

三十万大军推进到黄河沿岸,宋军也开始对辽军进行包抄,前有宋真宗亲率的十万大军,后有王超的十万定州兵。辽军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祸不单行,辽国大将萧挞凛过于轻敌,被宋军先进的床子弩射死,辽国军心大乱。于是,辽国就想主动跟宋朝议和。

这个时候如果乘胜追击,可能历史就要被改写了,但是宋真宗认为打不过辽朝。他的想法不无道理,宋太祖和太宗都曾经亲征辽国,意图收复燕云十六州,但都以失败告终,太宗甚至还中箭受伤。这些事在宋真宗内心留下了很深的阴影。

因此,宰相寇准让宋真宗御驾亲征的时候,宋真宗内心是十分拒绝的。他甚至想套用西晋灭亡时的保命路线:迁都南方重建政权。当宋真宗听说辽国有议和的打算,赶紧就坡下驴,派人前去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正式定约:

一、宋辽结为兄弟之邦,宋真宗年长为兄,辽圣宗为弟。

二、宋朝每年给辽国10万两白银和20万绢帛,称“岁币”。

三、双方维持旧疆,和平共处,不动兵戈。

直到今天,对澶渊之盟的争议并未停止,但有两点在史学界已达成共识。一是宋辽之间的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让宋朝科技、经济、文化得以长足发展,以至于《清明上河图》给我们描绘了一片繁荣的场景。二是宋朝习惯避战求和的外交政策。此后宋朝统治者总想着花钱换取和平,庆历和议、海上之盟、绍兴和议等无不是用钱换取和平。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向北方族群花钱购买和平的事屡见不鲜。那些皇帝是先忍辱负重,积蓄力量,最后消灭北方强敌。

汉高祖刘邦在白登被匈奴围困,皇后吕雉为了救丈夫,甚至愿意侍奉匈奴单于。汉人牢牢记住了这次耻辱,这才有了后来汉武帝一举击败匈奴的壮举。唐太宗李世民在渭水向突厥示弱,然后等国内统一平定之后,统兵十万,大败西突厥。

与汉唐相比,宋朝皇帝们太过享受和谈带来的“和平”了,却不知“天下太平,忘战必危”。这也就是为什么两宋时期宋朝军队屡战屡败。

其实,后人对和平局势与求和政策的影响争议不大,更多的讨论在于和约到底是否耻辱?

首先,这个合约是在宋军取得胜利的情况下签订的,和春秋时的城下之盟完全不一样,那是楚国大败绞国后,逼迫订立的屈辱条约,而宋辽双方主观上都有意停战。

其次,宋朝领土没有实际损失。两国的领土问题有点复杂,燕云十六州是后晋石敬瑭送给契丹的,当时还没有宋朝。宋朝建立后,作为正统,想要收复十六州,虽没有成功,还是收回了南部。

岁币对北宋当时的财政来说是九牛一毛。很多历史学家考证过,宋真宗在澶渊之盟后,为了找回面子,去泰山封禅宣布自己是上承天命,一次就花费了八百多万贯铜钱,折合约是八百万两白银,相当于给辽朝八十年的岁币。

和约中的领土和财政问题,没有造成宋朝的巨大损失,约为兄弟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宋朝因何耻辱?直接来看,是因为辽国又增加岁币,想变成上贡的名义,让大宋面子里子都搁不下。

自周代就开始,中原王朝以教化四方为己任,没有平等交往说辞。《左传》里就把少数民族称之为夷狄,甚至说成是禽兽,具有豺狼的秉性。所以中原王朝建立的外交关系,是以自己为主人的心态。但是澶渊之盟让宋朝承认辽国君主同样是皇帝,宋朝把自己角色的颠倒了。

虽然澶渊之盟花钱买来了和平,但没有收复的燕云十六州使得北宋整个北方完全暴露在辽、金的军队面前,像是一把利剑悬在头顶,为北宋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