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笔记01-原理

2018-11-15  本文已影响0人  fuchuan

“微表情笔记”系我学习“微表情”的笔记,所涉及知识均源于姜振宇先生著《微表情》一书。

微表情,是人在被刺激源(某物、某事、某人…)刺激后,由不受自我控制的神经系统产生的表情的细微变化

微表情与情绪相对应

此处所谓情绪,指人应对刺激源的刺激,所引起的内心感觉。

基础情绪有6种:

情绪出现的原因是:遇到的事件与“主观预期”不符。主观预期是一种趋势判断——“事情最好或最正常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是一种本能的神经反应,而当事情实际发生后,若与主观预期不符,就会产生情绪。

如上6种情绪,假设某人P遇到了刺激源S的有效刺激E:

首先出现的情绪是【惊讶】(本质:意外&&关心)
【惊讶】是中性的,因为那一瞬间还没明白到底发生了什么
紧接着P的大脑会对E进行判断
如果E是积极的:
    【愉悦】
否则,是负面的刺激:
    判断一下自己与刺激源S的实力对比:
        刺激源<不如>自己:
            【厌恶】,远离或驱赶
        刺激源与自己<差不多厉害>:
            【愤怒】,进攻以保障自己的利益
        刺激源<比>自己厉害:
            【恐惧】,逃跑或躲藏
        刺激源<已经>造成损失且无法挽回:
            【悲伤】,放弃努力

有情绪一定有表情,有表情不一定有情绪。

每种情绪都有相应的“必要形态特征”,即一种表情中,必然不能缺失的面部形态特征。通过这些特征,我们能够确定其属于什么表情。

表情的种类

  1. 生理表情:由生理刺激所引发的表情,如舒适&疼痛、关注&失神。
  2. 情绪表情:情绪引发的表情。
  3. 社交表情:人在意志的主导下所可以做出的表情,目的是辅助内容表达,让对方理解或信任自己的意图。社交表情只能表达其社交意图,而无法用来判断其真实认知与感受

Note:微表情仅分析在 有效刺激 之后引发的 生理表情 和 情绪表情 ,而绝不分析社交表情。

说谎的本质

“说谎”行为是“认知与表达不同”的概括。

要想确定一个表达是谎言,必须要找到和证明行为人的主观认知与其表达内容不同。

“认知”和“表达”两个要素缺一不可,并且必须存在矛盾,谎言才存在。

辩谎的原理

判断行为人是否说谎,需要知道他的“认知”和“表达”。

“表达”是行为人所要告诉对方的内容,易于获得。

“认知”则需要用微表情分析。

根据行为人表达的内容,设计出有效的刺激源,引发行为人的真实情绪,使行为人显露出微表情;通过捕捉面孔上的细微变化,判断行为人的真实情绪,结合刺激源,判断真实认知,从而判断是否说谎。

实施有效刺激,特别是有方向性的有效刺激,需要先分析被测试人的主观预期。一旦能假设被测试人的主观预期,就可以通过制造预期不符来刺激对方,而预期不符的方向(情绪方向)是掌握在测试人手中的,给对方高于预期的信息(评价),会引导他产生积极情绪;给对方低于预期的评价信息,会造成他产生负面情绪,随着评价性质的不同,负面情绪的种类也不同。

表情基线

基线,指一个人不做伪装的时候的样子。

微表情的分析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所分析的是表情的变化,从无表情到有表情或从某个表情转为另一个表情。

没有基线信息,不可分析。

面无表情的基线

一个人平静而面无表情的样子。

面无表情基线的指标:

  1. 眉毛:眉毛的平静形态和位置。
  2. 眼睛:眼睑在平静态的位置,间接的,虹膜暴露出来的区域大小,可用纵向直径来作为衡量标准。
  3. :嘴部的平静形态和位置,主要以唇间线形态为间接指标。嘴部形态对于判断微表情异常反应而言效度较低,被语言干扰和呼吸干扰较大,不建议单独分析嘴部形态改变

真实表情基线

一个人真的惊讶、厌恶、愤怒、恐惧、悲伤、愉悦的时候,他的表情有什么特征。

真实表情基线用于判断表演出来的假表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