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觉察一点点# Day1【共情与同情】
上午我看了一篇文章《共情和同情,一字之差,决定了爱孩子的深度》,它启发了我,作者的深刻觉察,让我茅塞顿开,更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努力的方向更清晰了。我想,在生活中要改变自己的思维逻辑,如何做好真正的共情,对孩子,对他人,对自己,都是意义非凡的。
共情——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感受,全然地接受他人地感受,并且不加任何评判。但往往知道某件不好的事时,我还是容易先去评价这件事,试图想办法让当事人开心起来。但这更多的是同情,而不是纯粹的共情,或者说在这个过程中,有共情,但也会有同情。
最最差的所谓”共情“就是用“至少”,看似在宽慰对方想开一点,其实只是居高临下的同情。共情,就是我们需要有直面自己脆弱的能力,并且愿意和对方一起分享这份脆弱,陪伴他一起度过。可见,真正的共情是最能体现爱的深度的。
我意识到自己有时候会很急于回应某些人、某些事,但我容易忽略了聆听并不是为了回复,而是为了理解。只有被看到,才能和我发生连接;而只有连接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这是正面管教课学的内容,我要补课了。
当身边人面临着负面情绪的时候,他们需要的就是我们静静地陪着他们坐在黑暗里,告诉他们,我看到了你的情绪,我懂你的情绪,因为我也曾经经历过,我愿意陪你一起慢慢度过这场情绪的风暴。是的,共情有时会不自觉变成了同情,因为急于想让对方感觉好起来,但或许在那个当下,对方需要的只是我们的倾听,感受到他/她的情绪,希望得到的是我也曾经有这种情绪,并愿意与他/她一起度过,让坏情绪慢慢离开。
下午回到家,我头痛加眼睛干涩,幸好有老公陪孩子玩,让我能安静睡一觉补补眠。当我听着音频缓缓播放的音乐,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等我快要醒来的时候,耳际朦朦胧胧听到外面很吵,接着就是老公很生气斥责孩子的声音。我一晃神就醒了,换作平时,我会马上起身去阻止老公,还会开启叨叨叨说教模式,让他不要对孩子这么说话,这样做会如何不好,等等。但这次我提前觉察到自己想这么做,我没有马上起来,脑海快速回想上午看到的文章,继续躺在床上,等待老公到点叫我起来吃饭。过了一会儿,他如期进来了,轻拍唤我起来,以下是我们的对话——
我平和地问:“在我睡得迷迷糊糊时,听到外面很吵。”
他带着怒气答:“是的!”
我关切地问:“发生什么事了吗?”
他气愤地回答:“我刚才对妹妹发脾气了!还说了很重的话!我对她说爸爸不要你了!”
我走过去抱抱他,说:“哦,是吗?她怎么让你生气了?”
他继续说:“是的,她让我很生气了!一开始她自己乖乖吃饭喝汤的,吃得很好,后来竟然拿着勺子把饭和汤撒得到处都是!连沙发都是饭粒和汤汁!”
我说:“嗯,她这样做真的很令人生气,换作是我也会很生气的。”
(平时说完这里我会接着说但无论如何,你也不应该对她说那么重的话之类,这次忍住没说。)
他说:“就是啊!她真的好令我生气!我忍不住就爆发了!”
我继续抱着他,说:“我明白,她吃饭捣蛋,让你很生气。那后来呢?”
他说:“后来我大声斥责她,她害怕我真的不理她,一直大声叫爸爸,要我理回她。”
我说:“是的,我想她是真的害怕你不理她了,她也不想爸爸不开心的。要不等会我们吃完晚饭,一起出去散散步,好吗?”
他说:“嗯,那我们先去吃饭吧。我现在感觉好多了。”
我对他微笑地说:“那就太好了。”
我出来大厅看见女儿,她开心地叫妈妈抱抱,我抱起她,用没有责怪的语气对她说:“妹妹,爸爸刚才很生气,才会对你说重话,他还是很爱你的。” 女儿似懂非懂地眨着眼睛,对我笑笑。
晚饭的时候,女儿坐中间陪我们吃饭(她提前已吃过了),左一句爸爸,比,比猪肉!右一句妈妈,比,比鸡腿!我们相视而笑,饭后带上女儿去散步,又变回很和谐的气氛,没有评论、没有指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