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散文库心事·故事心情随笔

少年时代卖丝瓜

2019-06-16  本文已影响190人  黄源水

少年时候的某些平淡经历,一辈子也忘不了。到了年老,唠唠叨叨,喜欢回忆往事。

少年时代卖丝瓜

丝瓜春季种植,产量高。小时候,我所生活的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几乎都种植。初二下学期,家里在“坑沟”边“田岸”旁种植了几窝丝瓜,长势茂盛。由于,土地肥沃,阳光充足,管理得当,丝瓜大丰收。一天就可以收成十几二十多条(条,闽南方言称块),自家吃不完。

少年时代卖丝瓜

自己一家人天天吃,吃腻也吃不完,送人家,别人家也有,谁也不稀罕。于是,我就向母亲提议,利用星期天,挑到集市上去卖。

父亲说:“卖不上几个钱,败名败声。”父亲为什么会认为卖丝瓜会败名声呢?原来,因为父亲有二个哥哥在南洋,怕往来南洋的“番客”会向他的二位哥哥禀报父亲没有能力养家糊口,以致连那么不值钱的东西都要拿去集市上出售。在七十年代的闽南山区,南洋有华侨的,令人羡慕,还徒有“靠侨”的好名声,而南洋华侨对家乡的亲人,或多或少也有所接济。用现代时髦的话说“兄弟如手足”,“守望相助。”当然,从现在的观念来看,就不一样了。人的价值观是受时代制约的。

少年时代卖丝瓜

我想把吃不完的丝瓜挑到集市上去卖的想法,得到了母亲的支持。某个星期天一早,母亲就把我叫起来,准备了十几条丝瓜,放在用蒯草编做的袋子里,找来竹担,就让我挑到集市上去卖了。

镇区,当时称公社,只有一条街,公路很窄,相当于现在的二车道。公路就从街心穿过。农民卖菜者,就沿着公路旁,找个比较干净的地方随地摆放,用现在的话叫摆摊设点。当时集市就有市管,但是我没有碰到有谁来管,可能也是运气好的原因。

少年时代卖丝瓜

怎么做买卖,做生意是个门外汉。开价也有随意性,因为是自产自销,没有成本的概念,能够卖多少钱就是多少钱。刚开始时,开价一斤两毛钱,等了许久,终于有人来买了。也有讨价还价的,也有人挑选着最漂亮的丝瓜,说这一块(条)就两毛钱要不要卖的。心想:只要有人买,通通都卖。如果卖不出去,还得挑回老家去更麻烦,老家离集市三公里路。

少年时代卖丝瓜

站在路边,恭候着有人来买。恰巧,碰到语文科老师洪老师上街买菜, 我一眼就认出来了,连忙迎了上去,上前打招呼“洪老师,你也来买菜。”我连忙拿一条最硕大的丝瓜要送她。她朝我望上一眼,说了一句“是你呀。”一边说,一边加快步伐离开。显然,洪老师不愿意让我送她丝瓜,她舍不得让我送丝瓜。洪老师教初二两个班级的语文,没有当班主任。她碰到学生,一时叫不出名字来,纯属很正常的情况。但是她是认识我的,前不久,还在班级里点评我的作文。所以我听懂了“是你呀!”的含义。

学生遇上老师来买菜,想顺便送她一条丝瓜,是很自然的,也是本该如此的。但她用加快步伐离开表示拒绝。洪老师走远了,我还手拿丝瓜,久久站在原地,呆愣愣地望着洪老师走远了的身影。四十多年过去了,也不知道洪老师现在还安好否?但是她匆忙加快脚步离开的身影,还依然在我的脑海里闪现。

此次卖丝瓜,大约是一二十条丝瓜,总共卖了二块多钱,回到家里,悉数交给母亲。本以为母亲会嫌少会不高兴,没想到母亲还很高兴,母亲也许想通过卖丝瓜来丰富我的社会阅历,培养我做生意的能力。为了鼓励我,母亲用这二块多钱,为我添置了一身新的衣服。

少年时代卖丝瓜

那次卖丝瓜,算是第一次做生意。第一次怎么做,以后还是怎么做。学了几十年了,仍然不知道生意皆怎么做。有的人有悟性,进步很快;有的人,悟性不怎么好,一辈子也没有什么进步,我当然属于这一类人。

瓜瓞绵延大丰收,有瓜可吃心自甘。年年岁岁种丝瓜,一生一世丝瓜缘。

                    ( 写于2019年6月16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