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思考作为习惯》09
十行采集:
1.稻盛和夫在《干法》中提出一个公式:
人生·工作的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思维方式是影响工作结果的第一要素。
2.盲目跟风的思维习惯,是一种很常见的“病”,叫作“先例依赖症”。
高明的经营者的思维方式已经从“发现变化”过渡到了“发现变化的趋势”,这便是跳出先例依赖症的“药方”。
3.反事实思维:主动想象一个与现实不同的,可能更好(上行)也可能更坏(下行)的情境的思维方式。
从当下的现实中跳出来,假设处在不同甚至相反的情况下,这样往往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4.跨界思维:建立自己的“思维工具箱”,不断切换思维方式,更灵活地应对问题。
在面对职场问题时,你也需要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意识。
5.智慧层次结构有四层:第一层是数据,第二层是信息,第三层是知识,第四层是智慧。
应用模型思维的整个过程:要搜集数据,整理相关信息,掌握必要的知识,然后用智慧选择和应用相关的知识。
6.模型思维的用途:redcape红披风:
推理reason、解释explain、设计design、沟通communication、行动action、预测predict和探索explore。
7.很多时候,模型比方法更重要。
应该追求的是“多模型思维”,这是一种抛弃习惯和经验,切换思考逻辑的能力。
斯科特·佩奇说:“所有模型都是错的,但其中一些是有用的。”
8.通过传递归属信号来制造安全感,它能让团队成员产生一种信念:“我们彼此信赖,我们息息相关。”
9.群体能力=单兵作战能力+成员能力的多样性,能力的多样性可以让一个组织持续创新、进步,不断突破自身的局限。
•要坚信“多样性优于能力”。
•要让组织获得多样性红利,还需要“区分不同的偏好”。
10.三个方法提升团队当中的“想法流”:
•改变团队成员所处的物理空间布局,让他们能够进行更多面对面的交流。
•借助外部力量,为组织提供更加多样化的信息来源。
•利用一套有效的会议讨论机制,来避免团队陷入“群体思维”,更好激发集体智慧。
一行精华:
应用模型思维的整个过程:要搜集数据,整理相关信息,掌握必要的知识,然后用智慧选择和应用相关的知识。
应该追求的是“多模型思维”,这是一种抛弃习惯和经验,切换思考逻辑的能力。
触动,反思,改变:
多样化和多模型思维的好处自然有很多,但是最关键之处在于如何在这么多模型中,做出那个最正确的选择,这一点作者却语焉不详,避而不谈。
本书前几章中说过,心理研究发现,人在面临多种选择时,往往会坚持最初的方案,人为的“不去做选择”。因此,如何发挥多样化和多模型思维的优势,其实是需要克服天性的训练的。这才是重点。
知识太多而不知如何取舍,反而更容易陷入“知识的诅咒”。作者堆砌大量书籍的观点,却没有统合整理,形成自己的方法论,这是本书的最大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