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雨荷花满院香(第二十五章 朱氏回来了)
又过了几日,张澄安午睡起来,盯着院子里那株石榴树上的果子虎视眈眈了半晌,终于没忍住伸出了魔爪,摘了一个石榴下来,想试试好不好吃。
这一株石榴是前两年移栽到院子里的。刚种下那年只结了一个果子,味道又苦又涩,完全颠覆了张澄安对石榴的印象,还是去金钟大街上买了两个石榴来“压压惊”,才勉强能够正视这株石榴树。
今年的石榴长得又大又红,更难能可贵的是,做风水并没有能够把它们吹落,可见是顽强的,说不定会是好吃的石榴。
刚刚剥开石榴表皮,正在与石榴籽较劲,还没能够扒拉几颗下来放到嘴里,只听到院门被人敲响了。
这个时间会有谁来家里?就算是张先生和余锦荣都忘记带钥匙了,他们也还要两个多时辰才会回家。
张澄安一只手抓着石榴,另一只手去开了门。
刚把院门打开,还没来得及细看来人,张澄安就被一把抱在了怀里,因为身高的缘故,一张小脸正好埋进来人的胸口,差点喘不过气来。她起先挣扎了一下,后来闻到来人身上熟悉的味道,便停下了挣扎的动作,还在温暖的怀里蹭了蹭。
“安姐儿,我的小乖乖,这么久没见到娇姨,想我没有?”来人正是余锦荣的母亲朱氏,她解决完余氏宗族里的那些破事之后就一刻也不想在那里呆着,在七月半之前回到了明州。
朱氏是个风风火火的性子,跟她的名字一点都不一样。作为富商家的女儿,她待人热情大方,做事精明能干,还没嫁人的时候就能够把昏迷在田埂上的余县令捡回家,守寡之后又能够撑起整个家,甚至面对宗族的逼迫也能扛住压力,为儿子保住应得的权益。
因为余县令和张先生是好友,朱氏经常到张家来串门,跟竺氏和张澄安都很亲近。朱氏喜欢张澄安,觉得安姐儿活泼伶俐,对她的胃口,不像她儿子,小小年纪就老气横秋的,一点都不好玩。朱氏看着张澄安很眼馋,总想偷偷抱回自己家。
余县令当时知道妻子有这么惊人的想法,很是无奈:“那是张家的掌上明珠,不能随便抱回来养的。跟当年没爹没娘的为夫不一样。”朱氏这个看到喜欢的人就想带回家的性子不知道让余县令叹了多少气。
既然不能抱回家,朱氏便想着自己生一个小闺女。可也不知道是不是生余锦荣的时候伤了身子,还是命里没有母女缘分,一直没有能够怀上孩子。
朱氏死心了,想到最后一个好办法。她对余县令说:“既然别人家的闺女不能抱回来养,咱们自己又生不出闺女,不如把安姐儿娶回来。”就这样,余县令在世的时候,张余两家就在口头上定了亲,说好过几年等孩子们大一点就正式订婚。
在四金巷的院子门口,朱氏抱着张澄安稀罕了好一会儿。直到屋里竺氏觉得奇怪,张澄安说是去开院门了,怎么就没有下文了,于是开口唤了一声:“安姐儿,是谁来了?”
朱氏这才放开了张澄安,朝着院里喊了一声:“萍娘,是我。”
张澄安的双丫髻蹭乱了,整个人好像还没有反应过来,有点木木呆呆的,见朱氏笑着看她,便不经过脑子地把手里的石榴递了过去:“娇姨你看,今年的石榴长得不错,我猜它应该不会太难吃,我们一起试一试吧。”一番话逗得朱氏大笑起来。
竺氏走了出来,看到她们还站在院子外面,忙道:“安姐儿你在说什么傻话,还不请你娇姨进屋里来。”又对着朱氏惊喜地说道:“娇娘你可回来了。回来之前也不叫人带个信,叫人惦记了这么久。”
朱氏跟着竺氏走进了院子,也没有说什么“照顾锦哥儿这些日子辛苦了”之类的场面话,因为她知道,两家这么亲近的关系,没必要这样客套。
进了堂屋,两位母亲便亲亲热热地坐在一起,交流起这段时日发生的大小事来。
竺氏留朱氏在张家吃晚饭,她拉着朱氏的手道:“你一路舟车劳顿,肯定累坏了。回家去还要忙着收拾规整,便在这里吃完再走。”
朱氏笑着答应下来:“既然萍娘说了,那我就蹭一顿再走,也跟我们安姐儿多亲近亲近。”
说到这里,朱氏和竺氏都想起了张澄安,竺氏便叫她也到堂屋来:“安姐儿,把你这几天做的荷包给你娇姨看看。”
张澄安正在往碗里装石榴呢。她尝过了,觉得虽然这个石榴还不够甜,但总算有了点石榴应有的酸甜口感,便想着把石榴籽都剥出来给母亲和娇姨尝尝。
粉红色半透明的石榴籽在乳白色的瓷碗中显得格外晶莹剔透,用张澄安的话来说就是:“好看的容器配好看的水果,吃起来也更可口。这就叫生活的仪式感。”
竺氏点了点张澄安的额头,笑道:“歪理一套一套的,也不知道是学了谁。”
张澄安把小勺子递给竺氏和朱氏,三个人你一勺我一勺地吃着碗里的石榴。
朱氏带回来两个磨喝乐,一个是梳着两个小揪揪穿着蓝袄袄的女娃娃,一个是抱着大鲤鱼穿着红袄袄的男娃娃,她有些遗憾地说:“这两个磨喝乐是我娘家从平江府带过来的。原想着说不定能赶上七夕,正好给安姐儿乞巧用,谁想到路上下了几场大雨,硬是耽搁了。”
张澄安摸了摸泥娃娃的小揪揪,惊讶地发现娃娃点了点头:“娇姨,娇姨,这个磨喝乐会动!”
朱氏笑着摸了摸泥娃娃的衣服,如愿以偿地看到张澄安瞪大了眼睛,因为摸衣服也会让泥娃娃动起来:“是呀,平江府的匠人手巧,也不知道装了什么机关。”
瞧着张澄安爱不释手的模样,朱氏笑得眯起了眼睛,她喜欢安姐儿这样直白地表达喜爱,这让她觉得这份礼物送得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