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百三十四|哲学一百问:一看就懂的西方哲学简史【上】
第一期
现在来讲讲自己的阅读报告,应该有不少人可能关注过这个书杰先生公众号,包括听过他的哲学音频课程,就他在这方面做的真是全方位覆盖,无论是从音频视频,公众号文章,还有他自己做的这方面的图文,我觉得都是非常不错的。
那么他这本书实际上也就是根据它的音频的内容进行的整理,所以比较口语化,通俗易懂话,对于对哲学感兴趣想找入门的书籍,我觉得这本书还是相当不错的,当然这个入门是对西方哲学的入门。
因为中国严格意义上讲是没有哲学的,只能说是思想,所谓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为什么这么说呢?按照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的说法,所谓哲学它有三个基本特征,第一追究终极,第二逻辑反思,第三科学前瞻。
所谓追求终极,就是问什么是万物的本源,那你说老子的道确实有这个方向的倾向,但是第2点就没有了逻辑反思,所有的逻辑反思,是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拷问,用思想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拷问。
比方说我眼睛看到的东西真的是真实的吗?我用理性去认知这个世界,能够探究到真理吗?什么是理性?第3点科学前瞻,那就更加是没有了,因为中国思想史上没有发展出科学这一思脉。
那关于更多的内容呢感兴趣,大家可以去看一下东岳学习坊,那么在这里我就不多加以探究和追溯了,还是回归到这本书的内容当中来,这本书我今天坐地铁的时候只看了一部分内容,也就是看了古希腊智慧这一部分。
实际上他这个书籍的脉络是分得比较清楚的,从古希腊哲学智慧再到公元1世纪到16世纪,或者叫中世纪的基督教哲学。
再到之后的17~19世纪的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的唯理论,还有洛克,贝克莱,休谟的经验论以及德国古典哲学康德的批判哲学和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理论。
那么我今天在地铁上阅读的主要是这个古希腊在苏格拉底之前的哲学思想,那么第1个点呢就得提到这个所谓的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因为他提出了一个观点,水是万物之原。
他从经验的角度,从自然的角度观察发现这个动物需要水,植物需要水,人也需要水,自然而然归纳推理出来,水是万物之原,虽然这个结论不正确,但是他的这个思路什么是世界的本原,由此引起了后面一系列学者的追问。
在这之后,他的学生阿拉克西曼德提出的一个观点叫无定,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本原是无定,所谓的无定,就是无形,没有办法规定,它是什么?
比方说他是水,他是火,这个是无法规定的,作者看来,这个阿拉克西曼德比较高明之处,就在于他发现这个生就是从无限走向有限,而这个灭就是从有限走向无限的过程。
那这个地方为啥高明?我目前还是存在疑惑,因为我也没怎么弄明白就是这个高明之处具体指的是什么?
这之后是他的学生阿拉克西美尼,他提出一个说法,他认为他老师讲的无定啊,其实就是气,所以他认为气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在他之后有一个哲学家叫做恩多培克勒,这个哲学家他的文章写的特别好好,所以被这个亚里士多德认为修辞学创始人,他提出的一个观点就是把世间万物还原为4种基本元素水火土气,他认为是这4种的不同比例构成了世间万物。
而且他还认为这个世界存在两种力量,一种叫爱的力量,一种叫恨的力量,这两种力量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爱恨情仇的意思,而是说爱的力量是世间万物处在一个生成的状态当中,而这个恨的力量使世间万物在一个分崩离析的状态当中。
那么在这之后呢,有一位哲学家我们也比较熟悉,叫德谟克利特,他提出的一个很伟大的观点叫做原子论,这个原子论跟今天物理学意义上的原则呢是不一样的,他提出的这个原子是认为世间万物不能分割的最小粒子。
那么这个最小的物质微粒呢,跟其他的原子组合到一块儿,就生成了世间万物,而这些最小的微粒呢,周边所处的地带都是虚空,在这些虚空当中,这些不同的微粒相互运动,构成了世间万物。
另外还有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形而上学的这种思想流派,就是有一个抽象的,永恒不变的东西,那么在毕达格拉斯这里就认为是这个数,数是世间万物的本原,世间万物的组成背后都有某种数量的规定性,而且他认为1是数的本原。
那么这个一是怎么跟世界万物发生作用和变化等等有两种解释方法,一种解释方法就是说这个1是原点,+1就是线,再加1就是面,再加1就是体,由此生成世间万物。
那这个说法呢,在作者看来,实际上是综合了他前面两位老师的看法,就是既有一个具有内涵的自然物质,又不像他老师说的水那么的具有确定性和固定性,更加的无形无状。
那么这一脉思想以这个泰勒斯为首的应该称之为自然哲学家,他们通过感官经验去观察,自然现象变化去探讨哲学,那么另外一脉思路是透过比较抽象理性的思维方式去研究讨论自然哲学。
那这一块首先第1个哲学家就是赫拉克利特,学过中学哲学的应该比较清楚,他有个著名的说法叫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其实赫拉克利特比较重要的两个思想是,火是世界万物本原以及朴素辩证法。
他这个火是世界万物本源和那个泰勒斯提出的水是万物本源还是有区别的,因为他所谓的这个火是指的一种状态,一种燃烧的状态,一种变化的状态,而不是具体指某一种物质。
而且在他看来就是这个世间万物在火熄灭之后就被生成,而他们在生产的过程当中燃烧又变成了火,所以这个火与世界万物是一个相互转换的一个过程,那么这个相互转换的过程当中,背后有没有一个所谓的不变的规定性的东西呢?
所以他就在这个基础之上提出了一个以不变统摄一切流变,而且普遍存在的一个事物,这个事物叫做逻格斯。
那什么叫做逻格斯,就是一切世间万物流变背后的那个不变的玩意儿,那个东西在支配着一切事物的运转,一切事物的流变都遵循那个普遍不变的法则,叫做逻格斯。
还有一种解释方法,就是他把世间万物分成10对相对的范畴,就跟咱们古代讲天地阴阳有点类似,把世间万物都分类到这相对的范畴里面。
还有一个学派叫做爱利亚学派,他的第1位哲学家叫做克塞洛芬尼,这个哲学家他提出了一神论,就是当时古希腊是信奉多神的,他提出只有一个绝对不变的普遍存在的事物,那么这个思想呢就影响了他的学生,巴门尼德,巴门尼德提出来一个思想叫做存在论。
所谓存在的就是世间万物一切都被抽象为一个概念,叫做存在,而对于存在,巴门尼德有一种说明叫做,存在者存在,非存在者不存在,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存在。
并由此提出两条路径一条叫做真理之路,一条叫做意见之路,实际上归结起来就是同一律和矛盾律,你遵循同一律就是a等于a,存在着存在,非存在的不存在,那就是能通往真理之路,那你如果是意见之路,存在者不存在,非存在者存在,那就是违反了矛盾律,也就是a不等于非a。
那么他的学生把门尼德的学生叫做芝诺,这个哲学家,我们经常听,因为经常听到芝诺悖论,他的悖论有4个在这里就不多加以阐述了,需要注意的是。
他通过这4个悖论是想论证他老师存在的观点是永恒不动的,而一切事物表象的运动是不存在的,在作者看来他这种重视推理论证的思维方式,也对后世的哲学家启发很大。
再之后就是这个普罗泰戈拉,他提出一个观点,人是万物的尺度,他把原来这些自然哲学家讨论逻格斯,讨论世间万物的本原转向为讨论人自身本体问题,主张的是主观的多元哲学,而不是原来那一自然哲学派的一元论思维。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下期再续
第二期
这回咱们说到这个古希腊三大贤者,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三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首先来说说这个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被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而且西方哲学也从他这边开始有了一道分水岭,那这个方面呢,跟他的思维观点是很有关系的,这个后面聊到他思想的时候会提到。
据这本书作者介绍,苏格拉底其实长得特别丑,有多丑呢?你看看这本书,这一部分就知道了,而且他也不太在乎外在形象,因为别人需要的是思想的生活。
前面我们提到这个普罗泰戈拉,把这个焦点从自然万物回归到的人这个主体本身,但是他关注的还是个体的人,苏格拉底跟这个普罗泰戈拉不同的是,他问的是人这个主体普遍抽象的原则和理念,比方说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德等等这些问题。
而他跟人讨论问题的方法就是我们所谓的精神助产术,实际上就也是一种辩证法,通过不停的对话交流否定的这样的一个论证过程,从而去揭示真理。
我们也知道就是这个苏拉底,主要不是被这个雅典判了死刑,在作者看来,实际上这个苏格拉底的言论跟当时的雅典的社会环境实际上是起了分歧的。
因为在那个时代雅典的辉煌已经不在各种衰败,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已经全面凸现,而这个时候呢,苏格拉底呢,想成为一只牛虻去蜇醒这个城邦里的人们。
但是显然他失败了,但是他用他自己身体力行的方式去践行了他自己对于他自己所追求的那些理念,所以最后死了。
还有关于苏格拉底的一句话就是,那个认识你自己,实际上这个话它的含义并不简单局限于认识自己,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的话,认识你自己,
实际上是从对自然本体的追问回归到对人这个问题的追问,来追问人普遍的内心要遵循的抽象的心灵法则。
那这个苏格拉底追问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幸福?这些也成了后面的一些哲学家要去追问的一些问题。
第2位哲人就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柏拉图这个三个字在希腊文里面是宽广的意思,据说是他的体育老师觉得柏拉图长得这么壮实,而且前额宽大,所以叫做柏拉图。
这个哲学家柏拉图,他还参与过这个伯罗奔尼赛战争,但是这个战争失败了,而这个时候他老师也去世了,这对他的打击很大。
本来他自己还想去建立一个他自己心中的理想国,但是呢,别人国王不听他的,而且还把他当奴隶贩卖了,要不是他朋友把他救了出来,他还无法回雅典去创办他的雅典学院。
再来谈谈他的思想,第一个观点叫做理念论,这个理念论怎么来理解?比方说橘子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个橘子,但是他们都长成了橘子这个样子,所以他认为这个橘子背后有一个模型。
而这个模型它是看不见的理念模型,所有的橘子都会朝着这个理念模型去长成橘子的样子,虽然有千差万别,但是背后这个理念模型是一定的不变的,而且橘子有橘子的理念模型,梨子有梨子的理念模型,这是所谓的理念论。
第二个观点,就是他把这个世界分成可感,世界和理念,世界可感,世界又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影像,另一个部分是自然物,所谓影像就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看到那个事物的景象。
所谓自然物就是动物,植物,另外一部分呢,又可以细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数学型相就是那些数字,还有一个部分就是万物的本元,那个理念的世界,而这个理念的世界里面最高级的那个东西就是善。
或者换一种形式来表达, 就是他把这个世界分成了6个等级,第1个等级最低的也就是自然物,第2个等级是人造物,第3个等级是数学概念,第4个等级是哲学范畴上的概念,比方说一和多。
第5个等级是道德和审美意义上的概念,比方说正义,第6个等级也就最高的等级就是善,所有的低等级都以更高一层的等级为目的和动力,不断的往上运转和升扬。
第3个观点就是洞穴隐喻,这个大家比较熟悉也不多讲,但是我之前没想到的是,他其实是借这个说法,也是在表达他自己老师苏格拉底之死。
第4个观点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把这个国家呀就分成三部分,而且是对应着人来分的,比方说这个腹部,胸部,头部分别对应着人的三种能力。
腹部对应着人的欲望,胸部对应着人的意志,头部对应的人的灵魂,而这些能力都会趋向于某种美德,比方说这个腹部趋向的美就是节制,胸部趋向的美德就是勇敢,头部趋向的美德就是理性。
那具体到国家层面,那这个腹部就代表着最底层的那些民众,而这个胸部呢就代表保卫国家的战士,而头部呢就代表一个国家的国王,而且他认为这个国家的国王是所谓的哲人王,然后分别用金银铜三种方式来进行区分。
最后再来谈一谈所谓的柏拉图式恋爱,这个概念含义非常的丰富啊,我们讲究所谓的跨越一切障碍,只为实现人心灵与心灵之间的交流与共鸣,但实际上这个概念,可能并不是这么简单。
首先这个概念,谁先提出来的呢?这个作者介绍了一下这个文艺复兴时期,有个学者叫卡斯诺提提出来的,再有就是这个对话录实际上是记录苏格拉底跟他的一些周边的好朋友一起关于这个爱欲话题的讨论。
那么在这里简单说一下苏格拉底的看法,他认为爱一个人实际上是为了追求幸福,幸福是最终的价值目的,但是呢,在这过程当中呢,往往无法获得永恒,那什么方法可以获得心灵和物体上的永恒呢?那就是生育。
还有就是,我们首先肉眼看到美好的事物,从美好的事物再上升到对美好的操持,在对美好学问的探寻,最后再回归到美的本身,那么这样的一个从有形到无形螺旋式上升的这样的一个过程,才是所谓的真正通往幸福之路的过程。
在作者看来,柏拉图可能也是这样的一种恋爱观,并不是就是所谓的精神恋爱没有什么肉体上的接触,同样呢也不是一个非常快速的过程,而是一个循序上升的一个过程,但是柏拉图本身并没有爱过那个人,可能对于他来说,思想就是他的恋人。
本来还想谈谈这个亚里士多德,但是今天晚上有点晚了,所以就先不谈论了,明天再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