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哲学之光想法

自然哲学之物理原理(一)

2024-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漫漫人生慢慢行

——引言——

本文的目的,是为尽可能说明自然事物的形式与逻辑是如何联系起来的。为便于明了起见,我感到不得不经常有所重复,而不去考虑文体的优美与否。

在论述哲学理念时,有意识的对参考书籍采用了继承式的做法,以便不熟悉哲学的读者不致感到像一个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迷路人,但我不敢说这样已可为读者解除哲学理念中的固有难处。

由于过去的人们(如牛顿告诉我们的那样),在研究自然事物方面把哲学看得尤为重要,现代人却抛弃实体形式与理性的质,力图将自然现象诉诸物理公式。将事物形式的表现变化归因于其运动形式相互间非常明显而简单的关系。如果他们所归结出的那些基本关系恰恰合乎于自然所给出的那些规律,那么这种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途径无疑是正确的。

但当他们听任想象自由驰骋,随意捏造事物运动尚未弄清的形式与属性,以及不能确定的性质与概念,赋予事物如幽灵一般的特质,并进而设想出事物的运动形式。此时他们就进入了梦境与荒诞,忘记了事物的真正形式。所以我将致力于发展与哲学相关的物理学,但愿这篇关于物理的哲学短文能为读者招致愉快的思考时间。

恳望读者朋友耐心地阅读本文,对我就此困难课题所付之劳做给予评判,并在纠正其缺陷时勿太过苛求。

第一章  当代哲学的发展困难

阅读本文的读者,大多数在做学生的时候就熟悉自然哲学的宏伟大厦。你们或许会以一种敬多于爱的心情记起这座伟大的建筑。在这座建筑里的书架上,是无数哲人们的呕心著作。凭着过去的经验,谁要是敢说这些著作是过时的,这些著作都应当被归为历史的尘埃。对此,你们一定会嗤之以鼻。

但是,如果有人这样对你们说,哲学在宇宙论方面依然具有相当高的真实性与有效性。或许你们就要反过来怀疑哲学了,让我们来仔细考虑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不难理解,当哲学的光环与荣耀被其他学科所取代,便注定将从人们的前沿思想中淡出。不论是被称为虚无主义的神学,亦或是被安置在某处角落里充当生活教条的哲学,二者的命运大抵是相同的。

对此,致力传播哲学的人应当清醒的意识到,同时也应避免遵循这一途径以便达到宣传哲学的目的:在宣传哲学的过程中,既不能停留在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层面与读者兜圈子;也不能仅凭高谈阔论来彰显自己高深的学问,以此,迫使人们审视哲学的重要性;更加不能妄图凭借纯粹的实验经验,根据已知事实用构造性的努力,人为的将若干形式当做原理,说明现象和运动的形式并造出概念,再建立与之相关的假说。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过往的荣耀终究只存在于过往,我们不能因沉醉在它过往的荣光中而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由于这个缘故,我们不妨暂先放下对哲学的争执,看看过去的人们是如何探讨哲学,以作研究的。

过去的人们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考察哲学。其一是形式(心灵)的,讲究的是对自然现象的形式展开广而深的联想与探索,再就是实在(物质)的。实在的哲学囊括自然界中一切实在的客体,自然哲学也由此而得名。但由于人们执着对哲学究竟是心灵的还是物质的问题争论不休,从而忽略了哲学的精确性,由此导致哲学体系中的心灵与物质就此一分为二。一边是对事物研究的深入,一边是理念的模糊,于是那些相当精确的即被称作自然科学,而不那么精确的则称为哲学。

或许有读者要问,你有什么权利在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领域里,不去探讨这些争议,反而直接探讨哲学呢?

对此,我的辩护是:恰如牛顿所说,误差不能归因于技艺而应归因于匠人。其工作精确性差的人是有待提升的技工,而能以完善的精确性工作的人,才是所有技工中最为合适的人。形式说明与逻辑推理虽是自然科学的基础,却属于哲学。自然科学并未告诉我们怎样根据现象和运动的形式,说清楚它们的逻辑后再进行推理,但却需要先了解它们。因为初学者们在进入自然科学前需要先学会确立属性抽取性质,然后才能学会怎样运用这种操作去解决问题。形式与逻辑是问题,但不是自然科学的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哲学来解决。在解决好之后则需要自然科学来说明它的应用。自然科学的荣耀在于它仅需从他处借助很少的原理就能产生今天如此多的成就。自然科学以哲学的形式和逻辑为基础,它不是别的,而是普遍适用的。是哲学中能够精确地提出和寻求背后的逻辑,再进行说明和推理的部分,是通过演示及演绎来说明和推理的最为科学的部分。不过性质主要是涉及物体的质量,通常似乎将物理与物体的性质相联系,而心灵则是与其形式相联系。在此意义上,心灵哲学是一门根据现象和运动的形式,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以直观演示和抽象演绎来进行推理的逻辑科学。旨在研究某些现象和运动的形式及逻辑,以及由形式和逻辑所揭示的现象与运动。

另一方面,围绕哲学产生的争论是由来已久的。显然,这些争论不会以某个人或某种观点就此结束。所以在发展哲学的过程中,批判与否定是在所难免的。因此致力于理论研究的人应当清醒的意识到,努力也许会使理论受到致命的打击。但实际上,对于承担这份工作的人而言,我们不应当吹毛求疵地说他是纯粹的异想天开。因为当下科学家们的物理经验不能把理论家们的心灵提高到最为抽象的领域中探索,所以我们应当允许他有权利去自由的发散他的思维。除此之外,暂时还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达到目的。发散思维绝不是所谓的形而上地思考,而仅仅是为求得逻辑上的统一以及结论的探索。

如此,我们不妨暂先放下这些争论,而是同牛顿那样考虑哲学。本文的目的是发展哲学而不是解释哲学,所研究的不是人为形式而是自然形式,这些形式主要是与自然有关。在此意义上,这些形式(心灵)从属于自然,并依性为哲学。这些自然形式(哲学)主要是与心灵、属性和性质等概念,以及其他无论是直观演示抑或抽象演绎相联系的问题。所以这篇文章将论述心灵(自然)哲学的物理原理,因为当代哲学的发展困难在于:根据现象和运动的形式确立它们的基本属性,抽取出它们的性质进行说明并推理,直至造出概念,再由这些概念去推理其他的现象和运动。即通过自然形式确立现象和运动的基本属性,抽取它们的性质加以论述,并统一它们的逻辑,再由这一逻辑统一演示、演绎来推理其他现象和运动的形式。

为此,我在本文第一篇和第二篇中整理出若干自然形式,在第三篇中我示范了把它们应用于宇宙体系。用前两篇中整理出的自然形式,来说明这些自然形式在直观与抽象之间的统一逻辑,再运用这一方式来统一推理经由演示、演绎与之逻辑相关联的涟漪与引力、道法和纠缠以及宇宙和维度的统一形式。我希望其他的现象和运动也同样能由自然形式的原理推导出来,有许多理由使我相信它们都与自然形式有关。这些自然形式以迄今未知的原因使我们无限接近它们,考察它们的逻辑与概念,或咫尺天涯般地远离它们。哲学家们对这些形式知之甚少,所以他们对心灵的研究迄今寥若晨星。但我期待本文所确立的原理能于此或真正的哲学方法有所助益。


——参考书籍——

〔英〕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王克迪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美〕爱因斯坦:《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李醒民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