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了父母,就别要孩子了吧 | “粗暴型”父母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身体上、精神上虐待你的父亲突然死了,你会是什么反应?
最近被卷福的新剧迅速圈粉了。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演了部新剧-《梅尔罗斯》,毫不夸张的说,演技炸裂,每一帧都是演技,不到三分钟我就陷入了这部剧中。一方面是欣赏卷福的演技,另一方面是剧中诉说的故事实在动人又发人深思,还让人产生愤怒之情。
简介:
《梅尔罗斯》是一部迷你剧,一共5集,对应小说的5部。讲述英国富二代梅尔罗斯坎坷的童年和一生。梅尔罗斯是贵族出身,过着优渥富足的日子,物质条件令众人无比羡慕,但他却一点都不幸福。原生家庭给他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精神创伤,使他一度活得如同行尸走肉。
梅尔罗斯的父亲是一名英国贵族,母亲来自美国最有钱的家族。妥妥的富二代哈,但是,梅尔罗斯的童年,就是地狱。父亲虽然一副英国绅士的样子,但性格专制、蛮横,对于唯一的儿子--帕特里克 梅尔罗斯 ,他没有给予爱,反而,是虐待,身体上、心灵上。他会嫉妒妻子与儿子在一起,然后不由分说的对儿子进行训斥。更为过分的是,他还性侵了自己的儿子,还威胁儿子不许告诉自己的母亲,不然就会把他撕成两半。母亲对于梅尔罗斯的遭遇,始终有一种矛盾的心理。一方面,她爱自己的儿子,另一方面,又因为惧怕自己的丈夫而不得不对儿子持有一种情感忽视。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梅尔罗斯,不仅性格有问题,有精神分裂的倾向,而且沉迷于毒品。对于女友的关心和爱护,能让他兴奋的是和别的女人偷情和吸食海洛因。
梅尔罗斯这一角色的原型就是小说的作者爱德华•圣•奥宾自己。而他的真实经历,要比小说惨的多。爱德华的父亲是英国军医,名声显赫,母亲是来自美国的富家千金。在爱德华5-8岁的童年生活中,他屡次遭受父亲的恐吓、虐待和强奸。更令人唏嘘的是,当他把一切都告诉母亲之后,母亲只回答道:“我也是”。长大后的爱德华沉迷于海洛因,吸毒成瘾。在接受戒毒和心理治疗之后,他投身于写作,然后获得了新生。
粗暴养育
育是父母对儿童的一系列攻击行为,如吼叫(yelling)、打屁股(spanking)、扇巴掌(slapping) ,推搡(shoving)、以物击打(hitting the child with an object)(Simons, 1991)。
Deater-Deckard和Dodge 把“粗暴”解释为父母的过度反应、消极情绪、强迫、控制以及专制(1997)。Chang等把粗暴养育归纳为父母的强迫行为和消极情感(2003)。
心理攻击主要包括忽视、拒绝、威胁儿童以及否定其心理需要。强迫/控制行为则涉及父母侵犯儿童权利、干涉儿童事务、无理由惩罚儿童、缺乏说理引导、过度反应以及采用立威方式控制儿童。除行为表现,粗暴养育往往伴随父母对儿童的仄烦、冷漠、愤怒、不敏感以及情绪化等消极情感或消极态度。
一般而言会将父母的养育方式分为专制型、民主型和放纵型。专制型父母对孩子控制程度最高,缺乏自主支持,实施较多限制性行为。他们强调儿童的顺从和忠诚,主要体现在对儿童的强迫、敌意言语和缺乏说理引导三方面。
演绎梅尔罗斯父亲的是著名演员雨果·维文,他将父亲的冰冷和不近人情演绎的淋漓尽致。对于儿子,似乎感觉他在刻意毁灭他。梅尔罗斯因为惧怕而没有靠近他,他就会十分生气然后恶言相向。剧集采用现在和童年穿插的方式来对比梅尔罗斯小时候和现在,他在父亲死后,最初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然后不得不去纽约认领父亲尸体时,看到棺材里躺着的父亲,他又充满了愤怒和伤心,一边捶打着棺材,一边落泪。这个给他带来苦涩童年的人此刻就在他面前,只是他不能去报复、不能去指责,他连发泄的机会都没有,因为父亲已经没有了呼吸。
梅尔罗斯的父亲对梅尔罗斯的态度就是专制、独裁、强迫、威胁、恐吓。经常无理由的惩罚,这作为心里攻击的一种,在梅尔罗斯的心中留下了阴影。童年的梅尔罗斯已经想过要自杀了。
情感忽视
相比起父亲的粗暴养育,母亲的情感忽视对梅尔罗斯也有着深深的伤害。母亲并非不爱她,只是经常要顾及到父亲,而对儿子置之不理。答应儿子的事情做不到,在儿子受到伤害时不能给予支持和关爱。梅尔罗斯感到的是深深地无助。
儿童忽视是指父母或监护人对儿童的日常照顾、情感需求、生活监护、安全及教育的忽视现象。共分为情感、教育、生活、安全和医疗5个层面的忽视。
具体体现为:
当孩子感到伤心难过,没人关心一下:“宝贝,你怎么了?”
• 当孩子需要得到安慰的时候,父母注意不到或者故意视而不见。
• 没人问询问一下孩子:“你想要什么?”
• 孩子从学校回来情绪低落,没人问一声:“今天在学校里,是不是有什么不开心的事?”
虽然情感忽视并非像粗暴养育一样有恶性的心理攻击和身体虐待,但其严重性不亚于粗暴养育。在童年期遭遇过情感忽视的人,在应该得到回应和互动的时候没有得到回应,就会产生怯弱感和自卑感,更加不会处理自己的情感关系。
曾经有学者做过一个实验,来研究婴儿对于母亲情感忽视的反应,这个实验就是“Still Face Experiment”。
实验开始时,母亲和婴儿正常互动,婴儿表现的很开心。
静止实验开始时,母亲面无表情。婴儿注意到母亲的不对劲,开始主动吸引母亲的注意。
婴儿继续尝试和母亲互动然后母亲还是没有反应。
最后,婴儿开始崩溃哭泣。
这种养育对孩子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抑郁症
荷兰莱顿大学的心理学家一项研究发现,成年生活中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就是情感忽视,例如缺少来自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的注意,共情以及支持。
成瘾行为
尽管儿童的性虐待,或者身体及情感虐待是造成物质成瘾的关键因素,但对孩子的感受被习惯性漠视也会导致成瘾行为的发生。童年创伤与一个人的成瘾倾向有关。广义的创伤可能也包括个体无法逃脱的来自身体或情感层面的压力。童年情感忽视源于父母对于孩子的长期忽视,这对于孩子来说其实也是一个创伤情境。
无处不在的不快乐和不满足的感受
在情感忽视中长大的孩子经常会变成一个不快乐的和不易满足的成年人。Ta或许有一个很好的家庭和一个高薪的工作,但他的生活中总是弥漫着无法解释的空虚感。通常,这个不快乐的成年人会感觉自己还没有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潜能,并总是拿自己跟那些比他成功的人作比较。这种“一山更比一山高”视角使得他不停的转换工作,始终相信最完美的工作还没有到来。这同样也会导致不稳定的关系,尤其是重要且亲密的关系。
不快乐也可能来自于儿童期习得的压抑自己的需求以满足他人需要的一种行为模式。他总是显得非常快乐神采奕奕,周围人都认为他是一个体贴周到的人,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不快乐的感觉徘徊不去。
影响因素
父母的人格特质
Simons等发现,具有暴躁、易激怒等敌意性人格特征的父母更有可能使用吼叫、批评等敌意性养育行为,这种父母更容易采用粗暴养育。相对而言,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对孩子缺乏敏感性,往往表现出更多的粗暴养育。研究发现,大五人格中的高神经质和高外向性与父母过分干涉、高控制等养育行为相关。梅尔罗斯的父亲就是个典型的敌意性人格,他对周围所有的人都有一种掌控欲,不能违背他的意愿。所以周围人会因为惧怕他而阿谀奉承。
父母的被养经历
研究发现,大鼠、恒河猴等哺乳类动物的养育行为具有代际连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共享基因决定的。人类父母的养育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孩子为人父母后的育儿方式,即养育方式具有代际传递性(Conger,2012).《梅尔罗斯》的作者爱德华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写成的这篇小说,提到她的母亲就是从小经历这种养育方式,包括在剧集中梅尔罗斯的父亲也透露自己的父亲在他小时候也对他进行一种专制的养育。所以,这就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自己经历的,然后传递给下一代,以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暴力循环。
儿童的气质和基因型
儿童的行为表现影响父母的养育行为,儿童的气质与父母专制型养育存在双向交互关系,高外化问题行为或高愤怒气质的儿童更有可能诱发父母采用专制型养育。中国的学者还发现,抑郁质的儿童往往情绪不稳定、耐受性低、对内外刺激感受性高,受此气质特点影响,父母更易表现出惩罚、否定、拒绝等消极养育行为。梅尔罗斯小时候确实展现出一种抑郁的气质,别人都觉得他是个奇怪的孩子。这种状态更加激发了父亲虐待他的欲望。
个体的基因型与环境影响之间存在着双向关系,儿童可能通过遗传获得父母的困难型气质,这种气质型的儿童可能进一步造成父母的粗暴养育。
你要如何为人父母?
1、心智成熟再要孩子吧
这是我始终强调的一点,一个人如果自己还照顾不了自己,如果自己还不具备成年人的心胸和心智,那么请你一定慢点要孩子。孩子是最珍贵的礼物,他出生来是最纯净最美好的,如果你不能给他良好的关爱与教育,那就是最大的不负责任。
2、逐渐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阴影
很多人在原生家庭中遭受过忽视与虐待,在自己有了孩子之后,还会延续这种模式。你需要做的就是,当你意识到自己身上有这种负面影响时,就要下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行为,去做心理治疗也好,去自我成长也好,慢慢摆脱这种阴影。然后尽最大可能的确保这种模式不会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做一个正常的父母吧。
3、询问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难过,生气或不安时,不要只是给孩子一个普通说法: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样做并没有在处理这个问题或是表达出你对于孩子情绪的理解。相反的,父母应该去询问孩子发生了什么,并且识别确定他对于事件的具体感受。
4、弄清孩子有情绪的原因
当知道他情绪(比如愤怒)背后的原因后,进一步询问并弄清楚他到底在愤怒什么。如果他在学校打架,他是因为对方惹恼他而生对方的气吗?或是因为自己被羞辱了而生自己的气?当父母了解感觉背后的根本原因时,就可以更好的提供恰当的支持。
5、表达慰藉
告诉你的孩子你支持他并且能够理解他经历了什么。跟他保证说,无论发生什么,你都会在那里支持他。
6、教会孩子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控制
孩子必须要很早的意识到,他不能够控制一切,并且这不应该成为挫折或愤怒的来源。训练他去接受所发生的事情和其他人的行为。
如果你还做好准备,就先别要孩子吧。
References:
王明忠,杜秀秀,周宗奎,粗暴养育的内涵、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6.
更多心理学知识,关注微信订阅号小麦心理X(xiaomaixinli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