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教育不是出风头的事业(王晓春)
教育需要耐心,需要意志,还要有方法。轰动啊,热潮啊,震撼啊,火爆啊,精彩亮相啊,闪亮登场啊,隆重推出啊,这些东西,都与教育无缘。“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这两句诗,倒更符合教育的本性。所以,急于求成者,好大喜功者,想发财者,不甘寂寞者,心浮气躁者,表现欲旺盛者,雄心勃勃打算“一年上一个新台阶”者,想以优秀教师为阶梯踏上仕途者,想以教育政绩步步高升者,最好赶快离开教育界。你们走错门了,这里是宁静的地方,这里是淡泊的地方。这里的人们应该以学生的成长而不是以完成指标为自己的真正收获。我走在花园中国,但见百花齐放,阵阵花香扑鼻,而我是这里的园丁,这才是教育者的最大满足。缺乏园丁心态者,劝您别当老师。您受罪,孩子也受罪。
当教师比当医生更难。医生给病人治病,好了就是好了,教师培养学生,只有段落,没有结尾。有些专家,有些校长,有些教师,把一个学校,一个班,一个问题生搞得有点进步,就介绍经验,大肆宣扬,只谈过五关斩将,绝口不提走麦城。从学术角度看,这不是科学的,你不能以点带面,从生活经验角度看,这是不慎重的,弄不好后来的事实会出你的丑。
多年前曾经有一部轰动一时的电影,是关于少年犯的。导演独出心裁,几位主角用的都是真的少年犯。导演的用意不错,希望用这种方式赏识他们,让他们出名,让他们得到大家的认可,恢复他们的自尊自信,开始新的生活。事情进展不错,他们演戏表现很好,片子拍完,就减刑把他们都释放了,皆大欢喜,传为美谈。然而他们回归社会不久,就陆续重新犯罪被抓回去了,几个主角无一例外,兜头给人们泼了一盆冰水,这是怎么回事?心理学家荣格说过:“顽固的习惯,不管有多少理解,如果没有新的习惯来代替它们,它们就不会消失:。少年犯罪都有不良生活方式,这种东西时不会因为一次出名的冲击而改变的,需要真正懂得心理懂教育的人设计复杂的训练方案来逐步改变。文艺工作者往往把此事想得太简单了。我看有关教育的电视剧,经常发现这种毛病。这是可以理解的,隔行如隔山。文艺工作者常常能给教育者很多有益的启发,我们当老师的,应该欢迎任何人对教育说三道四,品头论足,出谋划策,但是我们自己头脑要清醒,教育不是出风头的事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姿态,用在教育上不妥。
这里我还想给壮志凌云的教师们一个诚恳的忠告:和媒体打交道时,话不要说满,一定要留有余地。要知道目前无论你取得多大的 成绩,都不能保证以后仍然如此。你的工作对象是活人,而活人是很难预测的。媒体把你的一个成功典型捧红,然后又纰漏他变坏了,把他抹黑了,只要媒体没有造假,这前后两种报道都是好新闻,都是他的工作成绩。你不能埋怨他变脸,人家的工作性质就是如此。这叫做成也萧何败萧何。
然而,只要你完全没有出风头的打算,这种尴尬是可以避免的。不管社会如何浮躁,我们都要静心。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应该是社会的“定海神针”。青年教师如果认为自己没有此种定力,则最好赶紧跳槽,到其他行业去施展自己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