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与买书
我的读书生活,应该说是开始于小学阶段。记得当时,家境不好,除了课本之外,很少有钱去买书。所以,那时就是在学校里读点书,而且主要是课本,课外书籍也仅仅是同学间的借阅。不过,有一次在新华书店,看到一册名为《万里长城》的小薄册子,定价一毛钱,真的动了心,经过了很长时间的准备和酝酿,总算买了回来。那大概是读三年级的时候。当时我就想,什么时候能够不为买书而发愁,也算是过上好日子了。
读了初中以后,学校里有了图书馆。除了上课之外,我从图书馆借了不少文学和历史故事书阅读,对读书有了亲密的感情。在读初中时,家境有了好转,父亲有时也给我一点零花钱。我记得,曾经去书店买过《新华字典》《金光大道》和《雷锋日记》等。那时的上课不紧张,经常学工、学农、学军,似乎自己的学费也能够自己解决。所以,偶尔买一册小书,家里也不反对。当时我就想,这一辈子如能做个教师,不仅自己吃饭养家不愁,读书也不会发愁。不过,在读了高中以后,更感觉到好书太多,买不完也读不完。仅仅那书店里的历史书,就够我读够我买的了。记得1971年春节,我还买过一册林彪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阅读起来,津津有味。当然,随着下半年9.13事件爆发,那本书也给被迫烧掉了。
读高中阶段,经常可以读一点古文,也就留意书店的古文类图书,见到过《中华活页文选》之类,但一直没有买过;毕竟,家境一般化,图书还不是生活必需品。直到回到家乡农村接受再教育,仍很少去买书,但却在相山公社机关读到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知青读物,甚至读过《政治经济学》《论语注释》《水浒传》等读物。应该说,那时的家境明显好转,自己也有了固定收入,偶尔会去书店买上一两册自己喜爱的好书,如《西沙之战》《一代风流》《海岛女民兵》等流行书籍。
考进了大学读书,父亲每个月固定给我12块钱,又有一点助学金,就在学校门口的书店买了《红楼梦》《小逻辑》《黑格尔传》等书,也在合肥三孝口书店买过《庄子浅说》《中国通史》等。当然,真正有计划有系统地买书和读书,则是在进了工作单位。
数十年来,我先后买过读过数以万计的各类图书,其中又以文史哲为主,特别是哲学史和经典著作类。买书和读书,花费了我大量的金钱和时间,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内容。
读书买书几十年,虽然匆匆忙忙,乏善可陈,但也愚者千虑,或有一得。主要的体会有四:第一,必须置办一批当家图书,供自己经常性阅读,并长期保存下来;第二,买书必需有计划和系统,这才能让读书有计划,让藏书有系统;第三,读书如抽丝,每日须坚持。虽然人生有几十年的可读时间,但读书又犹如抽丝一般,一日不抽,那丝或断;一月不抽,那丝必烂。只要坚持每天读书的习惯,读书就能成为健康的生活方式;第四,读书必须有精读有通读,也有泛读,这才能让读书进入自己的生活,影响自己的人生。其中,精心阅读一批经典图书,是一生之中早晚需要做的事情,宜早不宜晚。
读书与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