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苗危机看药品的副作用,药品的安全性以及对患者负责的态度
2018-07-24 本文已影响438人
落幕红尘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5883/6ad7a9c335b9c1ca.jpg)
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打抗生素类药青霉素无一例外的都要做抗过敏皮下试验,结果是有人可以打,有人却不可以打?这就说明,人的体质机理的不同,对药物的适应程度也有所不同。有的人的体质对某一药物能适应,有的人体质对某一药物却不能适应。
青霉素在用药前可以通过皮试。很容易的就能区分谁适应用此类抗生素药和谁不适应用之类抗生素药。
适应的,证明此类药品对患者不可能构成大的副作用危害。反之则可能给患者带来很多危及患者健康甚至生命的副作用反应。
但现实中,临床使用的大部分药品,都是在药品投放临床使用多年后,才能得出有多少有无作用的结论。
它不可能像做青霉素皮试那样来的直接和简单。
每年投放临床的新药品很多,这些新药品不通过临床体验,是很难得出它有什么副作用的?
有些药品的副作用,甚至要经过临床的多年试验才能知晓。
其实这说来说去就是说的一个药品使用安全问题。
我们看到,我们在患病过程中,使用某些药时,说明书上有的明确注明了有哪些副作用,有的却标注,有哪些副作用尚不明确。
对这些未注明副作用的药,一看就知道是新药。
问题是我们这使用新药时,要持谨慎态度。因为他毕竟要经过一个临床实验过程,而各个人的体质机理也不尽相同,有人使用了,可能会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有人使用了,可能会出现各种不适的副作用连锁反应。
这谨慎的用药患者要有,但患者大部分是被动用药,大夫谨慎处方才是关键。
在疫苗危机事件的现在,提出药品使用安全,这一问题,很有必要。
对一些不明副作用的药品是不是当于有副作用的药品区别对待,区分处方。
是不是当像彻查生产安全隐患一样的对医院各类用药的安全隐患进行彻查?
是不是得借此契机,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可能会很烦,但却能反映出对患者,对人负责的态度。
如果我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心社会也必将安宁许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7525883/71956bf57b3cc903.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