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6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每位父母都必须对孩子亲力亲为。趁孩子还未长大,父母一定要好好陪伴、用心教育,给他们最好的托举。
这4件事,父母越放下,孩子越优秀
莫言曾说过:“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父母是孩子人生的摆渡人。优秀的孩子,拼的是家庭教育!教育其实并不是一个“拿起”的过程,而是需要“放下”。我们需要放下频繁的指责,放下超越客观能力的高期待,放下比较,放下唠叨......你的每一次放下,都能让孩子向阳生长。
1、放下频繁的指责。
知乎上有一个热议的话题:为什么孩子受伤了却不敢告诉父母?因为孩子总是不被理解、不被接纳、不被关注。这也是很多家庭的真实写照。家长说家长的,孩子说孩子的,就像在辩论赛一样,每个人都面红耳赤地争论着。慢慢地,孩子不愿意再说了,而是选择沉默。其中一个网友说:因为我爸第一时间会先骂我,不管对错都是先否定我,原本渴求的安慰,变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最后,他绝望地说:所以基本上不是“要死了”的那种状况,我都不会和他们沟通。
当父母总是频繁地指责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信,孩子的大脑就会产生“我很糟糕、我不行”的观念,孩子真的会认为:我就是不够好,我就是不行,就是比不上别人;我在爸爸妈妈眼里很差劲,我就是个失败者。并用各种行为去“证明”父母的话。长期下去会自我怀疑,自我否定,失去积极向上的心和勇气,更甚者会自我放弃!最终,不仅大脑会“变笨”,整个人生都可能陷入恶性循环。这种现象,也被称为“自证预言”。
好情绪才能产生好行为。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收起我们的情绪,给孩子多一分鼓励,少一分指责。不要让我们的爱和付出毁在不会说话上,因为我们的嘴里有孩子的未来!用有温度、有力度的爱,让孩子感知到安全感,塑造温暖有爱的人格。同时让孩子拥有好的感受,更能激发孩子的意愿和动力。
2、放下唠叨。
当同一内容反复次数太多,就会使大脑皮层产生某种抑制,自动关闭其接受系统。父母越是说得多,孩子越是“听不见”,就算听见了,也选择忽视。就像樊登老师说的:“唠叨会让孩子知道对也不去做。”非暴力沟通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过一句话:“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他人的痛苦。”这正是唠叨隐藏的可怕之处,伤害早已造成,而施暴者却不自知。当父母喋喋不休时,孩子能接受到的,往往是父母脸上的不耐烦、不信任,还有语气里的埋怨、指责或命令。语言本来是一种双向的沟通方式,可到了父母这里,过度唠叨指责讲道理就让这种交流就变成了单向。父母一味地自说自话,没有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感受,更没有情感上的交流。而孩子也只是左耳进右耳出,然后逐渐变成抗拒,逆反。长期下来,大道理不仅没有听进去,亲子关系还紧张。其实沟通中最需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我们可以换到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一下,当孩子每天听到一大堆抱怨和唠叨的时候,他是什么样的感受,这样我们更能管住自己的嘴巴。
3、放下比较。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教育孩子不应该拿别人家孩子的长处,来和自己孩子的短板作比较,然而我们家长最容易出现的是:只盯着不足,放大不足和缺点。把焦点都放在了缺点上,久而久之都看不到孩子好的地方了,对孩子越来越不满意;而家长又很贪心,想要孩子各方面都优秀,没有完美的大人,也没有完美的孩子,优秀的孩子,从来都不是比出来的。孩子需要得到父母的肯定,接纳,欣赏,鼓励。父母放下比较,接纳孩子最真实的样子,看见孩子的闪光点,孩子才能恣意生长,活出自我。
4、放下高期待。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如果父母给到孩子过高的期待,会产生过高的压力。高压力之下,孩子一旦感受到力不从心了,下一个选择就是放弃。我不干了,这个目标我不达到了。甚至会抑郁。所以说我们一定要清楚,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如果你真的想用目标来给到孩子一个动力的话,父母一定要放下高期待。了解孩子的差异,尊重孩子的成长节奏,给孩子一个“成长的过程”,一个渐渐改变,渐渐进步的过程。再给孩子小目标,什么叫做小目标?小目标就是孩子伸伸手,点点脚尖,能够够得到的,这就叫做小目标。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感觉,让孩子不断获得成就感,孩子做任何事才会动力满满。
爱孩子是父母的本能,如何正确爱孩子,是每个父母一生的课题。为人父母后,我们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我们要知道孩子不是天生优秀的,每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会引导的父母。我们的孩子如果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并不全是孩子的错,也是我们教育能力的不足导致的结果。我们的教育认知决定着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的教育行为直接影响着教育结果。所以,我们真正要做的是:不要本能爱,不要无意识教育。而是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懂方法,智慧育儿。孩子轻松,家长少上火,家庭更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