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尝君之二.福祸劇变缘名盛》
![](https://img.haomeiwen.com/i3957437/5d960142b9472f96.jpg)
(2)
【福祸劇变缘名盛,屠赵一县千古谜】
上回说到,孟尝君于四十多个兄弟中脱颖而出,在他的父亲——靖郭君田婴卒后,嗣为薛公。
细心的朋友可能会问,孟尝君此时多少岁了啊?
抱歉,我也不知道,因为史无考,他的出生年份没有记载。
姑且以《资治通鉴》为准,前321年,齐宣王在位,孟尝君首次出场,简介他嗣为薛公。大致可以推断其父田婴是公元前321年死亡,孟尝君在此前主持家事,对外接待宾客,估计他再能干,也得二十岁左右才能担此重任,嗣为薛公时,应该三十岁上下吧,恰人生中风华正茂的年龄。
不过《资治通鉴》和《史记》里某些人名和时间点的记载是存在矛盾及疑义的,建议大家不必太纠结,毕竟秦始皇一把火烧了很多书,包括各诸侯国的春秋史,后人很难精准。
总之,关键点是孟尝君成为薛公后,被他伯父齐宣王和堂兄弟齐闵王重用了吗?应该没有!
公元前314年,齐宣王薨,子齐闵王继位,此处插句闲话,传说该王不爱听交响乐,于是那个南郭先生就逃跑了。
直到前299年,20年的时间里,史书都没有关于孟尝君在朝从政的记载,那他做啥了啊?
至此文接上回,孟尝君在薛地,不加选择地招致诸侯游士及有罪亡人,他非但散财舍业厚待他们,还默默地救济其亲戚们,食客事后得知,无不感激涕零。
这中间曾发生过一个惨烈的故事,对田文的声名远播有推波助澜之功。
太史公记载说,某次孟尝君招待客人吃晚饭,另一个人不小心遮住了灯光,该宾客个性敏感脾气大,很恼火,认为他和孟尝君的饭菜质量肯定有差别,很有羞辱感,立刻辍食不吃,要告辞。
孟尝君马上起身,自持其饭碗给宾客看,结果是一样的,那人惭愧得无地自容,居然长剑一拔就自杀了,以此谢罪!
此事后,士以此多归孟尝君,食客常数千人,每个人都以为孟尝君对自己最好。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口碑相传,于是孟尝君之名重天下。
那他的名声到底有多大呢?举个例子您就知道了。为了见到他,公元前 299 年,秦昭王竟然先以自己的同母弟弟泾阳君为质于齐,以示诚意。这个秦昭王,就是电视剧里芈月的儿子。
我读到这句话时,不知别人怎么想,反正自己吓一跳了!对人才的渴慕,自古皆然啊!
那孟尝君去秦国了没?答:第一次没去成!虽然他非常非常想去。
《战国策》里描摹的很生动:孟尝君将入秦,止者千数而弗听。一千多个人来阻止,他都不听!决心够大吧?
孟尝君何以这么想入秦呢?我推测,因为他在齐国不得重用!否则,秦国不会派泾阳君为质来换他入秦,秦虽强,岂可请他国之相而迎之哉?
此时的孟尝君只是个赋闲的贵族,秦王不仅看中他的贤名,还看中他蓄养的三千人才储备库。
嗣为薛公后的20年里,他青丝渐添华发,眼看战国七雄的力量不断此消彼长,各国内部人事变幻无常,堂兄弟齐闵王个性骄狂,对他嫉妒又防范,根本不予重用!
他耗费资财,蓄养三千食客以为己用,并非只想博得“仁义”之虚名,而是想大丈夫立足天地,不但于乱世里保得平安富贵,还要有番功业以慰生平。当下他年近半百,强秦邀他为相,正好满足平生夙愿,岂能不愿去?
不过此行最终被谋士苏代用个“土偶桃梗”的寓言故事阻止了,大意是说秦乃虎狼,四面险塞,孟尝君像桃木刻的木偶,易去难回,易进难出。
此处再插句闲话,《战国策》里是苏秦阻止孟尝君,《史记》里是苏代,依《资治通鉴》,苏秦在公元前317年已经被齐宣王车裂身亡了!而孟尝君入秦是公元前299年,所以具体是谁,不得而知,我也不想求甚解,否则一辈子都跳不出这类迷坑了。呵呵。
这苏代据说是苏秦的族弟,在苏秦死后,也以游说显于诸侯。
蹊跷在第二年,即公元前298年,齐闵王归泾阳君于秦,并使孟尝君入秦。
齐闵王是想借秦王之手除掉孟尝君呢?还是他和孟尝君都太幼稚,轻信虎狼之秦呢?居然将泾阳君归于秦。
读史的妙处就在于,人很难猜到下一步会发生什么。
孟尝君到秦国后,秦王居然立即以他为秦相。但同年,没做几个月秦相,他又被翻脸比翻书还快的秦昭王囚禁了,谋欲杀之。原因竟然是——孟尝君确实贤能!
后人推断此事和那个胡服骑射,英武勇敢的赵武灵王有关。齐、秦是当时的大国, 赵武灵王扶持秦昭王继位有功,所以双方签订友好条约,短期内不会打仗,赵国可以争取时间发展强大,而齐国和秦国如果走的近,会不利于赵国。
所以,亲赵派的人就游说秦昭王说:“孟尝君确实是个贤能的人,但他是齐王的同宗,现任秦国宰相,凡事必定先齐后秦啊。”秦昭王一想,还真是!非我族类,其心若异呢?不论如何,先囚禁再说!
此后发生的事情就是让人脑洞大开的“鸡鸣狗盗”,虽然妇孺皆知,我还是简要概述一下吧。
孟尝君人虽被囚禁,但他间谍遍布啊,就派个人去找秦昭王的宠姬求救。此姬以一件白狐裘为条件,可这裘天下无双,孟尝君入秦时已经献给秦王了,再无第二件,他问遍门客,都无法可解,史载孟尝君甚忧。
高级食客们都面面相觑,无计可施,突然峰回路转,万万没想到,他的最下座食客里有个会扮狗偷盗的人挺身而出,说:君上,勿愁,我有办法!
人皆侧目,谁信你啊?一个坐在最下座的食客!
哪知其人深夜扮狗,混进皇宫里,竟躲过重重防卫,直入秦王仓库,将那狐裘偷了出来。
孟尝君迅速让人将此裘献给那宠姬,不知该姬说了些啥,昭王居然就放了孟尝君。
一行人立刻更换出关姓名和文件,连夜逃跑,夜半到函谷关时,关法规定鸡叫才能开关门,众人又急得跺脚转圈直淌汗。
当此际,同样是最下座的食客里有个会学鸡叫的人用上了派场,他一学鸡叫,惟妙惟肖!附近的鸡立马都此起彼伏地叫起来,于是众人得以逃脱。刚出关约摸一顿饭功夫,秦王的追兵已经到函谷关,但相距甚远,便回去了。
这一幕细细想起来,比前两年国内大红的电视剧《琅琊榜》还精彩。论间谍资源,手下旁门左道,能人异士,孟尝君当胜江左梅郎吧?哈哈。
此番历险,可谓福祸劇变缘名盛啊!
逃出秦国后,孟尝君在回齐国的路上顺道拜访了另一位同样名扬天下的公子——赵国平原君。
平原君很高兴地接待了他,宾主尽欢后,孟尝君一行人便浩浩荡荡地告辞离开了。
此后太史公记载了一件事,我一直心存狐疑,且摘抄下来,与大家共读。
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曰:“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我存疑点是,此事在《资治通鉴》里只字不提,是太小不值一提?还是真假难辨,故略去不提?若是真有此事,平原君怎么不劝阻?按常理推断,孟尝君是拜访他的,围观百姓必然是附近人,赵国怎么就默默咽了这口气?天下人后来怎么不谴责孟尝君一句呢?纵然那时老百姓命如草芥,被一个齐国的公子屠了赵国一县,也不该任由他绝尘而去啊?
此事谁能辨真伪呢?除非当事人死而复生吧……
话说他九死一生逃出秦国,他的堂兄弟是欢迎他回归还是不欢迎呢?会怎样待他呢?一如既往地赋闲吗?
生活就是推开一扇又一扇的迷门,谁也无法预料下一步会怎样!
如有雅兴,请待余文……
上文链接:《孟尝君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