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孤独

2018-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林中木

最近看了一篇科漫《这里》,描述在科学不断发展的的未来,人类对科学的探索达到极致借以不断满足人类的欲望,导致到最后,所有的欲望都用科学得到了解锁,但与此同时文明、人性、道德、科学交错产生的矛盾,却又使得人类陷入了另外一个境地:人类寿命无限延长,虚拟世界成了人类消遣无聊时光最好的途径,机器辅助解读人类表情背后的真实想法,导致到最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成了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

俗不可耐的解释是:无敌是多么寂寞。但评论的总结更耐人寻味:终于人放弃了和人相处,孤独最先统治了一个时代。

屡次翻看,可能是篇幅太大,脑洞大开之余仍会显得有些乏味,每次看到半路就去做其他事情,直至昨天全盘复看,“人类孤独”这个词仍萦绕不去,索性提笔。

网红机器人索菲娅·汉森于去年10月在沙特阿拉伯获得第一个公民身份,当她用预置知识在电视机前畅然无阻的进行各种极具观点的交流表演时,行内人一眼看穿,但依然同不明真相的观众一起争相捧吹,毕竟人工智能领域还需要炒作才能吸引资本支撑其空泛的概念(嗯,落实地的人工智能企业真的不多)。

且不论人工智能的泡沫有多少,但是深度语义,表情识别,自学习的探索,确实是给人机交流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窗口,长路漫漫,但总是一条会被亿万人趟过的路,并非所有的考量都是杞人忧天,比如“人类孤独”。

人类在追求科技发展的时代,逐渐把自己推向了一个孤独的绝境,高节奏的社会,我们愈发把情感和行动寄托于人之外的东西,比如动物,比如智能机器。连性爱都可以用机器人替代的时代,还有什么关于伦理的东西会逐渐模糊界限?也许有一天,我们发现自己可以离开任何人而存在,却离不开智能机器,现在的手机不就在预示这样的结局。

譬如最近的青蛙旅行,恋爱制作人等手游,我们把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需求都寄托在了虚拟的网络世界,有人说是通过虚拟世界的体验帮我们弥补现实生活经历的短缺。这个,嗯,值得探讨。在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情感倾注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概念,你养着你呱儿子之后,难道真的更体贴你父母了?不要开这种玩笑,也许你是一边躺在沙发上吃着你妈端来的水果,一边给你的呱儿子准备旅行行李的。再说关于恋爱制作人,现在宁愿跟虚拟的恋人恋爱都不愿出门尝试约会是否也是一种悲哀?

所以别闹,无聊玩游戏就玩游戏,别拿情感体验当借口。

不管人机共存达到怎样的和谐状态,最终都要回归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智能机器即使通过算法达到了情感感知也不能模糊与人人交流之间的差距。阿法狗与柯洁的围棋对战,应该是人工智能打的一盘好棋,但阿法狗毕竟不可能成为产业化商品的智能机器,至少短期内。难道有人会买个阿法狗回家天天下棋?多无趣,从体验角度而言,性价比并没有跑到小区楼下找几个伙伴来几盘高。

然而我们依旧要去担心,也许有一天我们都走向这样一条道路:把自己托付给了自己。或许更悲观的说,是把自己托付给了机器。

一个人孤独不可怕,可怕的是群体孤独。所以我们总是需要,走出去,跟“人”交流,这里的“人”包括自己,对“人类孤独”设防并不否认“独处能力”的必要。

(好了,此处是直男思维的分割线。)

近日发生了一件事,在晾晒衣服的时候不小心把衣服掉到楼下住户的窗户。实话,住了大半年,我连同一套房子的租户都没见过,大多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掉到楼下那就更加尴尬了,大晚上的敲门,门缝里看见灯还亮着,但硬生生没人回我。可以理解,大家回到住处,各自关上门,至于隔着两层门之外的声音是不会多加关注的。本抱着放弃衣服的心态,但第二天回到家往楼下一看,衣服还在,于是跑下楼再次尝试敲门。那会已经九点,门缝里没有任何光亮,明显还没有人回来,于是在门上留了个纸条和联系方式(我怕邻居来敲门我也没听见)。所幸,十点终于给我打电话拿回了衣服,可能是初次打招呼的方式打开不对,邻居半掩门递过来衣服,隐约看见她微笑说不用谢,但匆匆一瞥都未看清轮廓就关了门,我也转身上楼,十分感谢之情大概只表达了三分。

这要是搁家里,也就隔着窗户喊个门的事情,但在这座空巢青年居多的城市,我兜了两天。多数时间我持有的想法是杜绝一切“无谓社交”,但现在看来这个定义需要重新组织。回到住处细想,也许打破这种相互隔绝的方式是多掉几次衣服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