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这本书是书友聚会时推荐给我的,自书屋开启后,我更想看到的是书友们喜爱的书,比起书架上或公众评定的经典,个人推荐的更真实,这在分享中已表露无遗了。作为回赠,我也送给他我书的第一卷,名曰“换书”看,彼此在一个月内看完就可交流和归还,不然各自保存,真的成了换书了。
《在细雨中呼喊》,作者:余华,作家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
书的语言很朴实,成语用了很多,却恰到好处,和我刚读完的《蒙田随笔集》华丽的辞藻相比,各有韵味。有些文学书不能一气读完,不论从情节的复杂、语言的精致还是纯粹海量的内容,总让读者要提前计划一个一个章节地读。这本书不同,欲罢不能,要不是次日还有工作而且被家人催着睡觉,真就挑灯夜战了。
我不该对内容本身评价什么,这是一本回忆录,虽然不敢断定是否完全是作者的,但没有亲身体验怎能如此真切呢?作者虽用第一人称记述,可体现的旁观者的从容感和不时间晦涩的幽默让我的内心微起波澜,一本好书应该如此,即便彼此处境不同,看到它也如同看到自己,没有惊涛骇浪的感动,也涌动出说不出的滋味。这是描写自己家庭的书啊,有谁能如此坦言呢!
写书应该往大还是往小里写呢?大的若写得好,回响虽然空旷,却广泛,需要一堆人来剖析;小的虽然单纯,也小众,滋润一方心田也不失为美事。这是本写小的书,里面的人物与情节清晰分明,或许有那么点时间交错,但也容易理清。不论大与小,是否写自己的事最妥帖呢?专业书籍的研究不是这样,教科书也不算,天马心空的随笔与散文还不算,就是日记或回忆录,最贴切。赠送这本书的书友说他青年时写了一部小说,封箱后到现在不再提笔了,论他的家事和阅读量,都是我的前辈,这本书算为我俩搭个桥,希望某天能看到他的作品吧。
仿佛一本拿得出手的书都该谈谈时代精神,这本书只是简单地提到“民国、日本人、逃难”,这与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的侧重点不同,相得益彰。刚开始写作的或许没想那么多,写点自己的事,就算谈到社会也盖不上“时代”的帽子,慢慢地了解了自己在历史洪流中的站位,越发觉得不值得写“时代”,这怎么能比得过专家呢?于是还是回到自己的事上,这也是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只是我们不应记住事情本身,而是它背后的精神,个人的精神。
就书里不同语言的自序中提到的一个观点:“面对过去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一本好书,在唤起深层情感时,仅此而已吗?我不苟同,我的意思是这和过去的喜与悲的经历无关,而是发现一种共性,于是,生活在当下也就生活在了过去和未来。
此致
Lazy tiger 2017.12.11
Wechat: lazytiger1983
Email: singaporeshiliang@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