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一棵树
在写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重新翻开庆山的《月童度河》和前些日子写女儿的文字,感慨良多。摘录一些美好的段落,分享给大家。
女人即便身为母亲,重要的核心,依然是有自己的生活。母亲不仅仅是给儿女做日常生活的琐事,更不能卸去自我的力量只围绕孩子打转。彼此的人生是独立的。她要成长,我要成长,应是如此。
那几年,陆续写完长篇小说《春宴》、散文集《眠空》和采访《古书之美》。没有懈怠,愿意让她见到一个始终在笃实地工作着的母亲,一个在学习和成长的母亲,一个在旅行和探索的母亲,一个关注个体和世间的秘密并用写作做出表达的母亲。这样等她长大,会知道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只希望她自在地喜悦地玩耍,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去前行。她上过芭蕾课,上完第一阶段,有时在回家的路上疲累,在车上入睡。问询她的意见,她说课太多,想休息。此间还在上课外的英语课和美术课。于是尊重她的选择没有上第二阶段。她有时回家,看绘本、画画、做手工,忘记做数学和拼音的作业,也不催促。
有什么可以着急的呢?孩子总是要按照自己内在的节奏慢慢生长起来。没有什么是比保护天性和保持愉悦和活力更重要的事情。让她时时觉得欣喜,按照想象力和天性去成长,快乐和自尊是重要的。至于其他,终有一天会知道。而且,她现在知道的事情,已经超过一些标准化答案太多太多。
如果家庭中有一个五六岁大的女孩,那么她们都是神派下来的天使。她们带来的快乐实在太多。现在看来,此话一点也不夸张。她们是这样地温柔、愉快、健壮、踊跃。有时是需要被照顾和带领的幼童,有时是带给大人启发和感知的镜子。一个小女孩带来的微风和香气,与浑浊僵硬的成人世界完全不同。因此对她有一种感激之心。
每个星期日上午,去三里屯的咖啡店吃早午餐。那时,她把一头黑发披散下来,穿着时髦的连身裙,像个小文艺青年般地自由自在。她画画,我看书,一起安静度过两三个小时。这在儿童心理学上叫特殊时刻,之前并不知道这些概念。只是觉得这样的时段很有必要,这些相处会成为她的记忆。
孩子不会接受灌输,但会喜欢被充满。
小姑娘平时很懂事,今天发作一场持续半小时的强烈脾气。观察她,让她发泄出内心积累的情绪。然后问,为什么发脾气,可以说说吗?她说,我觉得不够满足。问,哪里不满足?她说,不快乐,不自由,没有玩的时间。院子里的小朋友很久没见面,想他们。然后真诚地哭起来。她在读的小学的确有一些严谨和高要求的传统作风,和小时候上过的国际幼儿园的做派有些区别。
与她经历过几次家庭作业的不愉快。思考过是顺其自然还是严厉要求。在她午睡时,看看她的脸,还跟刚出生时一样,小小的,皎洁的,这样圆满。决定就由她自己。她的任何脆弱或困惑,只给予支持、容纳,不做勉强的要求、设限。不管怎样的处境,都要让她感觉自己是完整的、恰好的。如果她有选择,尽量给予尊重。就这样慢慢往前走。
她现在有两个好习惯,一,睡前在床上读很长时间的书,各种类型和内容的。已开始读小说和诗歌。二,爱画画。几乎完全自发地在画板前度过不少时间。一有闲暇,就随手画一张。有这样两个爱好,哪怕不是那么喜欢正经作业,也觉得放心。
我们无法违背自己的本性生活。就像有些花追随太阳,有些花只爱在月光下开放。接受自己,顺其自然。喜欢创作、游玩,一个人长时间地做手工,说些大人一样的奇思怪想。妙语连珠,天马行空,对功课并不是很感兴趣。我做好心理准备,走边缘一些的路也可以。只要她觉得快乐,能够承受,可以不参与主流游戏规则。
我们无法违背自己的本性生活。就像有些花追随太阳,有些花只爱在月光下开放。接受自己,顺其自然。喜欢创作、游玩,一个人长时间地做手工,说些大人一样的奇思怪想。妙语连珠,天马行空,对功课并不是很感兴趣。我做好心理准备,走边缘一些的路也可以。只要她觉得快乐,能够承受,可以不参与主流游戏规则。以后做艺术做公益,或者游戏人间也都可以。接触过的一些所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心态与性格并不好。看中医时认识一个学徒,只上过小学的私塾,十三岁,放弃教育开始学习中医。幼年常跟随母亲去寺院。这个男孩眼神干净、安静、纯净,思路清楚,绝非俗类。他的母亲很有勇气。但这里面应该也有他自己的慧根。
至于她,是个艺术型的人。母亲说,你对她太不严格,自由散漫,你从来不教训吗?但除了纠正她的品格,没办法去强迫她做任何事情。在品格上,她质朴善良,并不令人担忧。
报道,觉得人生活简单内心丰饶,走南闯北自力更生,只要内心逍遥,未尝不可。一些女孩关心奢侈品有钱人,或者做职场精英白领人士之类,没有太大意义。像花草一样自由生长,走愿意的路,不以社会功利价值观扭曲自己。这样很好。
人学习的应是智慧,而不是知识与概念。所以,多与散发出智慧和气质的人在一起,与安静而踏实的人相处。或者多去气场清净的场合。这些引领对孩子十分重要。智慧是通过存在、熏染、发散、吸收而传授的。
有谁能够在年少的时候感受和理解苏州呢?对他们来说,它只是一座有园林的发旧的城市。触摸到它的本质需要经历。它在时间中漂流,像一艘被搁浅的船。能体会苏州是最近几年,对它的喜爱已胜过杭州。园子、老树、旧物、琴棋书画、巷子、食物。温柔而堕落。
她七岁第一次来。住在巷子里的旅馆,狭小巷弄只有三轮车可以进去。推开大门,园林和大宅开阔幽深。八间客房,细部讲究。房间里有佛经、音乐、玫瑰花、巧克力。老房子屋梁高,光线阴暗,她却喜欢。看不到客人,庭院深深,仿佛只有我们两个。她享受这种孤独,不愿出门,风景也不想看,在房间里玩耍、画画、睡觉。旅途中一定会带上的东西,是画笔、画本和需要读的书。
她给小姑娘买一双白色体操鞋,一对银镯。说再别脱下来,也不要丢失。小姑娘戴银镯子有一股吉祥清凉,怎么看都好看。
有时会产生幼稚的想法,希望你慢慢长大,不太快进入困顿的成人世界。能长久地活在纯真自如的童心里。知道这不太可能。你的背影已经像个小少女。时间太快,舍不得你成长,这是多余的情绪。只能认真生活,不辜负你来到我的身边。感谢你水晶般的生命给予的映照。希望你以后远走高飞,完全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替宇宙暂时照顾和保管你一段时间。愿你能够因为得到过爱,而懂得爱自己,爱他人。因此得到更多的爱。
“如果你种了一棵树,它长得不好,你不会责备它。你会观察它长得不好的原因。它可能需要肥料,或多些水,或少些阳光。你永远不会责备树,然而你却责备你的孩子。如果我们知道怎么去照顾他,他就会像棵树一样长得很好。责备根本没有用。只须努力去理解。如果你理解了,而且表现出你理解了,你能够爱,情形就会改观。”让孩子在前面走,不妨在后面跟随他。如果他实在需要,走过去帮他一把。大部分时间,让他过他的日子,你过你的。
从他们出生开始,即便幼小需要有人照看,也应被当作独立的生命平等对待。跟在一个小孩子的后面,观察他,放开他。不是放弃他,无视他。这种分寸的把握,需要内心沉静有觉知的成人才能具备的能力。自心没有好好成长,不可能真正了解和支持孩子。在沉静而有觉知的家人身边,孩子会自然习得如何沉静而有觉知地去感受世界。必要的放手和冷淡,是一种高明。
如果父母不懂得如何处理情绪,同样不会妥善处理孩子的情绪。如果父母不知道该如何真实地与自己相处,也不会懂得如何真实地与孩子相处。所以,也无法教会孩子如何真实地与自己相处。
对啼哭的孩子是有疑问的,为什么在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一些大人习惯置之不理。事实上他们可能只是需要睡觉、水、奶或者一个拥抱。那些父母,斥责、不理睬,或者瞎哄,却不给予如实的观察并进行满足。
谚语:孩子是看着父亲的背影长大的。大人们是孩子的榜样,一言一行作用重要。如同在透明的心底上,折射出来的第一抹光影。那光是红的,孩子便认为世界是红的。那光是蓝的,孩子便认为世界是蓝的。这些感知如果出了差错,他们就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去改变自己的认知,会很辛苦。给他们温柔和清净的光,以背影带领他们,是有效模式。不展示过于功利的价值观,单以生命本身来说,展示真实的不拘泥的独立自在的状态,是重要的。
孩子是上天寄存在我们身边的宝物。养育孩子是上天和我们的共同的行为。“家长们可以感觉在育儿的过程中,有很多人力所不能把握的事情。如果我们换这样一种方式思考—且不说孩子是上天所赐予的,就当孩子是老天爷和我们的共有物,那么,家长的心态是否会变得更宽容、更柔和、更自然呢?”
对幼小的孩子来说,如果还没有到这样的年龄,也应该经常被带出去跟父母一起旅行。经历交通工具的奔波,旅馆的辗转,看一路变化的风景,亲身经历这段路途的种种展开。当他看见父母与外界和他人的接触对应,会学到现实的交往。此时,父母更应该注意言行举止,对待服务人员有礼,处理问题干脆认真,对他人有同情心和同理心。孩子也会默默吸收这一切。同时,对景物如何审美,对文化的传统如何讲解,都是给予孩子的学习。
总之,不挑剔他人的缺点,原谅他人的过失,信任他人的自觉性,在培养这种宽容心态的过程中,不光是大人和孩子会从中感到乐趣,而且我相信,这也一定会使我们孩子的未来人生更加开阔。
学会等待也是很重要的。与此对比,让孩子上多少节培训课,学习到多少技能,是退后的排位。老人注重的是“道”,不是“术”。他回忆在少年时代还会被经常使用的“修身济世”的成语,那时还有“修身”这门课,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日本的时代发展,此类成语“已成为死语”,失去现实意义。孩子在社会影响下,更强调自由或平等的观念,而失去对责任和义务的领会。
“父母应该把孩子视为天赐的恩惠……随着孩子的成长要让其接受做人的最朴素的道理,特别是要培养孩子对事物彻底理解的能力。要求孩子对任何事都应有明确的态度。这样孩子对任何事都会认认真真去做,即使再辛苦的事也不会想到中途逃避。而是克服困难向前看,意志也坚强。”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
她喜欢阅读令人放心。书会带她去世界漫游,告诉她生活中所不能得到的知识。
人要多接触提炼与提纯的思考与表达,接触艺术的精华。因为日常生活、现实处境很难提供这种具备浓度的营养,也无法带来有效提升。
她有压力,泪汪汪走过来对我说,妈妈,现在压力越来越大。当然前几天,她也喜滋滋地对我说,中文老师特意在课堂上表扬她很长时间,认为她的写作与阅读已远远超过同龄人水平。对于有些偏科、左右脑思维不太平衡的状态,我小时候也是这样过来。所以只是安慰她,你尽力做好就可以。我对你没有特别的要求。
我几乎从不检查她的作业,最多学期结束时看一眼成绩单。她一直独立学习,需要自己建立管理学习的意识,也在持续进步。同时,我关心她的皮肤、身体、情绪、感受与心念,以及提供她在艺术、旅途中能够得到启发与帮助。作为母亲,我也像个朋友的角色。
她在生活中想自己选择的,随她自由。
艺术体验带给她深处的满足。
她画了很多。我觉得人用艺术方式去发展和探索自己的心性是很好的,前提是自由自在,发自本性,不受沾染。绘画,写作,弹琴,跳舞,唱歌……都一样。都可以用来发展本性。需要保护好她与生俱来的能量。
人需要按照自己的天性走,变成自己真正的样子。种子按照内在的节奏与秩序,发芽生长。独立对她很重要。
她习惯在房间里写作、画画、做作业、做手工,有时快乐地唱着歌,知足而宁静。这也是在旅行中的常态。我们旅行过很多地方,住过不同的酒店。我珍惜还能与她旅行的时间。从她出生三个月开始,我们就开始一起出门旅行。
讨论电影。
我:你觉得宇宙有高等智慧生命吗?
她:肯定有的。
我:电影里他爸爸去找了,在海王星等了27年,没有任何高等生命来拜访他。不是说了吗,什么都没有,一片空虚。
她:那是人类的方法不对。人类水平太低,搜索不到的。高等生命不会对他们显现。科技肯定不行。也许你们经常用的那种冥想、萨满的方式,倒有可能遇见这些高等生命。
随着她长大,我们之间仍保持着透明度很高的连接。
我意识到自己的一些举措是正确的。像朋友一样陪伴她度过青春期。给她安宁,足够的内心宁静与自由。更多理解与容纳。但同时我也对她有要求。
我不给她手机、零花钱,从不让她看电视。除了作业,不需要把太多时间花在科技产品上。如果她能够从阅读、手工、音乐、写作、绘画、宁静中得到足够多的乐趣,她的注意力也不会放在影响心神的浮躁事物上面。所以,当她身边的同龄人即便大多有了手机、零花钱,她依然是没有的。
任何孩子的成长都不容易。她逐渐要进入叛逆期,是过渡阶段的小少女。我能体会到她身上那股强烈的等待释放的成长的能量。但我知道如何与她保持距离,如何及时抽身而出,冷眼旁观。有时又该如何去接纳、抚慰、感同身受。我认为,帮助孩子健康地成长,让她能够对自己有益、对他人有益,这是一种责任。而不是去期望她,占有她。
照顾和帮助年幼女儿,如同对待逐渐老去的母亲,都是责任。人总是有责任。
佛陀出家,也许他早知道一切情感的粘缠、责任都不过是捆绑、轮回。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爱并非只是粘缠、依赖,应是慈悲。即为对方着想并尽到责任。一切关系都如此。
在海边,她一个人安静而孤单地能玩很久。我在旁边岩石上坐着。我们很少说话,通常自得其乐。看一看她,心旷神怡,沉默是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