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巴尼亚之行
·启程
早在入学时就对学校里大幅的海外志愿者的信息有所心动,每每听到学长学姐远赴叙利亚、非洲等地进行志愿工作时内心更是澎湃。于是,今年三月通过国际志愿者组织开始筹划起了这个暑假的志愿之旅。
为什么是阿尔巴尼亚?——它是欧洲社会主义的明灯、它是东欧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它是欧洲Mafia(黑手党)的根据地……许许多多的标签吸引着十九岁的我前往一探它真实的样子。
因此,17年7月25日,经土耳其转机、长达17小时的飞行后,我开始了长达40天的海外志愿行。
·SOS. Village志愿工作
SOS. Village是阿尔巴尼亚当地的一个由各个企业资助的非政府机构,为孤儿或是父母不具备抚养能力的孩子提供良好庇护所的组织,但它却有别于国内的孤儿院。它设置在离市中心不远的小山坡上,孩子们从4岁到17岁不等。在这里,每个aunt(阿姨)带着不同年龄的孩子住在一幢温馨的小房子里。孩子们可以和正常孩子一样去上学,大一点的孩子甚至可以非常自由的进出,于他们而言,这里仿佛就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
但是,在这里工作的,基本都是只能照顾孩子们起居的年龄偏大的阿姨们,有的时候,年纪较小的孩子犯了错,阿姨们只能不断地shouting和非常“不理智”的管教。他们非常渴望有年轻的人的陪伴,或者说,更多人的关爱。
我们小组由来自完全不同的五个国家的女孩子组成【分别是波兰、意大利、格鲁吉亚、俄罗斯和中国】。我们根据孩子们的英语水平将他们分为4个组,六周里每周三次轮流给不同组别的孩子设计活动以提高英语表达能力,以及介绍不同国家的文化。
(教孩子们中国的剪纸)
正如项目开始前期,组织的经理就跟我们说过,Every
kid here has a history. ——这里有难民的孩子,有从小被遗弃的孩子,有母亲在医院里乞讨甚至不愿意承认他的存在孩子……所以工作时候的我们甚是小心,生怕触及他们内心不愉快的回忆。
六周的时间里,从一开始的生疏和尴尬到最后一天Talent Show后孩子们不舍的泪水,看到了孩子们努力练习带来的改变。整个过程于我而言,是满满的成就感,也都是最美好的回忆。
·心声
即便来之前就听闻许多关于阿尔巴尼亚负面的介绍,但是,这却是一个又能处处感动我的国家。有在广场主动牵起你的手邀请你加入民族舞的小女孩,有耐心用画画给我解释的店员,有破例让我们能在图书馆学习的管理员,还有公寓附近的每天跟我说“Ni Hao”的面包店老板……热情、诚朴是我给它的标签。
而此行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我们小组的另外四位成员,也是我在这儿的“室友”,正如之前所说,来自五个不同国家的我们要共同讨论每一次活动的方案——语言、文化差异都造成了一开始工作的不便。于是,我开始学着去聆听、去接纳、主动地交流……六周过去了,我们的默契度也越来越高,志愿工作之外,每天晚上大家围坐在客厅里愉快地畅聊,更是让彼此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在我们进行SOS. Village项目的同时,也有着来自各国的志愿者进行着养老院、残疾儿童康复中心的项目。的确,小小年纪的我们是无法对这个世界做出太大的改变,一个暑假更不足以。但是回想起项目中的我们每天早起从城市的一端转几趟车去到城市的另一端,即便疲惫也展现给孩子最阳光的一面,便会为自己悄然树立的责任感而感到欣喜。
而在这一个多月里,日子充实而又有趣。更体会到了“志愿”的真正含义——或许不应该把做志愿者的自己放在过高的位置,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的收获会多于我们帮助的人。因此每一天的我更多的是把自己当作一个学习者,学习他人的需求、体验他人的感受,而其余的,便是尽自己的可能去帮助他人。
以前总想着暑假里应该给自己安排非常有计划的学习或是一段实习,但也许只要是沉潜于一段经历都可以让自己快速地成长。
谢谢孩子们,给了我一个表达爱的机会。也谢谢这个夏天,谢谢你带给我的一切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