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没有寄出的信
她坐在靠窗的位置,用手肘托着头看向窗外,泪水顺着手的大鱼际往下淌,她不想让人看到。街上的行人川流不息,她一个人也不认识。“幸好不认识”她想。
本来是上课时间。她请了假,跑到邮局,手里是厚厚的一个邮件。里面是杨寄给给她的,情书。
真可以算是情书了,厚厚的一沓,有200多页吧。字迹潇洒、飞扬,“就像你那在风中飞扬的微微卷曲的安黄色的发。”这是她的诗中的句子,不知道为什么,在看到他的字迹的时候,这句话总是出现在她的脑海里。
可是,现在,她要与这“发”似的文字永别!她知道,这个邮件一旦寄出,会意味着什么。她不想伤害他,她也不想伤害自己,可是,她必须这么做,即使是在伤害他之前,先伤害了自己。
她不想再你来我往地纠缠,她知道,那是一个坑,永远跳不出去的,只有这样,才能快刀斩乱麻,还彼此一个清静的世界。
杨是她读初三时新分的一个年轻的老师,活泼好动。他一出现,几乎引起了学校里所有孩子的注意。不管他教着的还是不教的,只要走个对面,他都会先打招呼,课间,他会和他班的同学做游戏,教给他们一些打篮球的动作,这时候,其他人只能像她和她的那些女同学们一样,站在一边,羡慕地看着,欣赏着。
还记得在毕业之前,杨有意无意的跟她说过话。这是很难得的,因为羞涩、内向的她从没想过会跟年轻阳光的男老师有什么接触。在她的记忆里,那似乎是她毕业前唯一的一次接触。他在众多同学簇拥下,眼睛看着她问:“学得怎么样?”她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有点不知所措,小声说:“还不知道。”
从那以后,她隐隐约地的感觉杨在关注她。因为当时面临紧张的中考,她也顾不了许多。
中考的时候,她们需要到县城里去。于是,学校里唯一的年轻老师——杨和她的班主任一起做领队,陪伴着初三的孩子们参加中考。
期间,杨跑前跑后,帮忙安排住宿,准备考试用具,可以说,无微不至。
当时是七月份,天气正热,也因为紧张,在考场上,她的手不停的出汗,以至于把试卷儿都洇湿了。这个时候,杨在窗口看到了。于是就请监考的老师把一个手绢儿传给了她。她很感激。
考试很顺利,她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在谢师宴上,杨也来了。这一天,她知道了杨喜欢读书、写作。
她也喜欢。虽然读的书不多,但是,青春期少女的多愁善感,让她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提起笔,写自己眼前的人、事、物。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中说:“哪个少年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
开学后,她如饥似渴地倘佯于图书馆,阅览室之间。她喜欢上了普希金的14行诗。于是她也开始写,清晨,草叶上的露珠;傍晚。绚烂的晚霞;街上蹒跚的老人;校园里,活泼的少年,都出现在她的笔下。
她写啊写,可是不知道写的水平怎么样。于是,她想起了初中时仰慕的老师杨。她把她的诗,她的文,都寄给了杨,杨很热心的给她做点评。
一开始,杨只是评论她的作品。后来,杨把自己的作品也寄给她。再后来,杨寄给她的几乎就成了情书,有时看得她也会脸红心跳。可是她从没有把它当作情书看待,她只是把她当成了杨的作品。她也只是一个读者,热心地给杨写评语。
一来二去书信来往差不多过了两年了。那年暑假,当杨正式向她表达心意的时候,她拒绝了杨。
似乎一切都平静了下来。
可是,不久她收到了一个厚厚的邮件。那时候,交通还很不发达,收到邮件是很新鲜的事情。她不知道是谁寄来的,封面上的字迹似乎从来没见过。
她怀着极大的好奇心拆开,映入眼帘的是那熟悉的飞扬的字体……
她看了,她哭了。她边看边哭。可是看完哭完,她扪心自问:这是爱吗?她对他有爱吗?
她似乎不能接受这份爱。她对他更多的是仰慕,是尊重,而不是心动。她仰慕他的才华,她仰慕他的阳光,她仰慕他的活力。可是那种心动的感觉,却微乎其微。
……
她把他的“作品”认认真真地包裹好,写上他的名字,写上了收货的地址。
她把邮局给顾客准备的浆糊和笔按照原样归置好。
可是她不想动,就那么静静地坐着。
树的影子从很短一直拉得很长。营业厅里的人,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换了一拨儿又一拨儿。这些她都不知道,她只是静静地坐着。胸前的桌上,放着那一沓刚刚封好的信札。
结局一:直到营业员来告诉她,我们要下班儿了。她才收回目光,可是,她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拿起那个邮件,推开门走出去……
从此,杨再无音讯。毕业后,她回到母校任教,杨已经辞职从商了。再后来,听说杨开了公司。再后来,听说杨结婚了,过得还算幸福,于是她很欣慰。
岁月已逝,人生易老。转眼间三十年过去了,不知道杨现在如何?她看着那个刚入职的年轻人在一群孩子中说笑的情景,忽然想,如果还能再遇见他,她该说什么呢?道歉?感谢?
她忍不住自嘲地笑了笑,心里想:还是祝愿他一切安好吧!转身走进教室,走上讲台。
一阵书声琅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