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学习短篇小说

清醒的凤凰男

2024-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河南妞

文章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在北京奋斗十年的林栋如今在互联网大厂月薪四万,年终奖也比较可观,可是他每个月只给老家的父母1200元的生活费,给父母在县城买的的房子也是按揭的。

有老家亲戚借钱他就说没钱;老家人要到北京找他办事他就说出差;真的有人找上门来林栋也不怕笑话就哭穷。

在外人看来林栋有点不近人情,只有林栋内心清楚:这一切都是血泪过后造成的清醒。

01

林栋出生在河南信阳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上面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下面还有一个弟弟,他加在中间属于最不受待见的那一个。

家里耕种着二十亩土地,冬天种植冬小麦,夏天种植水稻,父母每天和土地打交道,农活多且复杂,在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里全靠人工耕种、收割。林栋从小就和哥哥姐姐一起随着父母干农活,蚂蟥吸到腿上留下的伤疤触目惊心,只有上学的时候林栋才感觉是幸福的。

后来父母也看出林栋爱学习,其实林栋是害怕干农活才喜欢学习的,父母声明:“学习好的可以少干点农活。”

大哥和姐姐从小就习惯跟着父母下地干活对学习不感兴趣,而弟弟觉得到地里热闹,学习也就马马虎虎。

在逃避劳动中林栋在学习上不敢懈怠,学习的动力其实多半是逃避劳动,后来长大一点学习继续努力就变成了离开家乡。

功夫不负有心人,林栋小学毕业考上了镇上的重点初中,整个镇上的优等生集中在一起林栋瞬间就没有了优势。

第一学期成绩只是中等林栋十分着急,父母有言在先:“考不上重点高中就要和哥哥姐姐一样外出打工。”

在农村十几岁外出打工挣钱在老家盖房子、娶媳妇,然后再继续打工,周而复始。林栋不想过这种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三年来拼劲全力备战中考。

努力看到了收获,林栋胜出了,顺利被县里的重点高中录取。

县高中高一年级共有14个班级,高一结束文理科分班,林栋果断地选择了理科。理科十个班级中五个重点班,五个平行班,林栋有幸分在了理科班。学校早已给出指示:进入高三还要在重点班级里组建一个零班重点培养!

林栋心里明白:要想考到外地的好大学,必须先要进入零班。

高二那一年除了寒假,林栋很少回家,几乎是玩命状态冲刺,心想事成冲进了零班,不过56名同学中他的排名却是第四十名,只能每天仰望着学霸的后脑勺。

进不了年级前三十名,考重点大学没有希望。

能在零班安家落户的同学没有不努力的,林栋明白要提升成绩光靠努力远远不够,学习方法更有说服力。

在不断地摸索中,林栋的成绩稳中有升,高三第二学期终于挤进了年级前三十名,这个名次保持到高考结束。

报考志愿的时候,林栋不顾父母亲戚的反对,毫不犹疑第一志愿报考了北京的大学,看看外面的世界是他当时的想法。

最终林栋心想事成,被北京一所重点大学录取了。

02

林栋是村子里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着实让父母自豪了一把,可是更现实的问题摆上了日程:学费和生活费是个大问题。

家里刚给哥哥盖了房子,又借钱下彩礼给哥哥说了一房媳妇,林栋学费又要借钱,父母有点力不从心。

姐姐刚刚结婚,姐夫明事理垫付了林栋第一学年的学费和一个月的生活费,这已经是夫妻两个穷其所有了,林栋内心非常感激,假期里林栋当家教还挣了1500元怎么着开学的生活用品也有了着落。

大学的第一个十一,大部分同学都去景点玩,或者接待外地同学到北京游玩,而林栋却开始寻找勤工俭学的门路了。

经过社团推荐,林栋选择给附近一个中考生当家教,每周周六、周日一对一辅导两天,中午家长管饭,每天120元。这样林栋每个月有1000元的收入,还能改善几次生活,生活费也有了保障。

林栋给这个学生上课,亦师亦友,上课之前来一段小插曲,偶尔也会谈谈自己冲刺中考的体会,师生的关系越来越融洽,自然学生的进步也是肉眼可见。

那个春节林栋除夕夜才到家,大年初六就返回学校,寒假里正是中考生查漏补缺的好时机,自然林栋也有了3000元的收入。

大学四年林栋靠着勤工俭学和奖学金完成了学业,临近毕业的时候,一直对林栋有好感的同班同学徐丽丽鼓起勇气向林栋表白了,这让林栋欣慰不已。其实,四年的共同学习林栋对徐丽丽颇有好感,无奈两个人的差距太大,林栋始终没有勇气追求徐丽丽。

徐丽丽是北京土著,又是家中的独生女儿,自然受到父母的疼爱也享受了家庭的所有资源。

当时林栋的家乡也给林栋抛来了橄榄枝:“回到本地基层工作三年,以后提拔到政府部门重点培养。”

父母特别开心建议儿子回老家发展:“回咱们这里进政府部门大小是个官,还能照顾家人的生活。”

林栋婉拒了家乡政府部门的橄榄枝,他想留在北京发展,一是为了爱情,更主要的是想在北京找到自己的位置——校招林栋已经拿到了两份本地公司的offce ,选择余地很大。

慎重选择后,林栋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技术,薪资待遇自不必说。

一边工作一边享受着爱情,林栋在公司成长很快,徐丽丽的父母刚开始不同意女儿找个外地男生,但是林栋的发展前景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让徐丽丽的父母接受了他,婚事也被提上了日程。

林栋实事求是地说了自己家的条件:“我的父母都是农民,我是靠自己勤工俭学完成学业的,结婚的话父母给不了帮助。”当时家里正在给弟弟凑彩礼,亲人觉得林栋能留在在北京肯定是个牛人,能解决自己的问题。

徐丽丽的父母心疼女儿就把以前的老房子给女儿女婿当了婚房,婚礼也是在北京举行的。

婚礼前一天林栋的亲友团来到北京直接入住提前订好的酒店,婚礼当天晚上林栋就让亲友团离开了,自然少不了伴手礼。

03

婚后林栋就和徐丽丽商量:“我父母在农村辛苦了半辈子,我又不在身边孝敬,想每个月给父母寄点生活费。”

徐丽丽爱林栋也明事理自然不会为难心爱的人,就这样林栋每个月给父母800元生活费,春节回去过年的时候除了给公公婆婆红包,徐丽丽还带他们上街买衣服等生活用品。

本以为日子就这样平静地过下去,让林栋没有想到的是哥哥在家庭群里给林栋添堵了!

哥哥:我岳父病了想到北京检查病情,你安排一下。

林栋:北京的大医院要预约的。

哥哥:你在北京这么长时间,找专家约个号还不是小菜一碟。

林栋:我就是一个打工的哪能和专家联系上?

哥哥:不帮忙也行,那你借给我一笔钱我孝敬一下岳父让我媳妇高兴一下。

林栋:我才工作几年哪有积蓄!

姐姐看不下去了,就替林栋说话:咱就不要为难他了。

哥哥一下子不乐意调转方向攻击姐姐:你站着说话不腰疼,前一段时间林栋不是给你两万吗?

姐姐:那是借给我的,我有钱就还给他。

林栋忍不住了:我上大学第一年学费是姐姐姐夫帮我支付的,还他们一份人情也是应该的。

哥哥:虽然你上大学我没有给你钱,我们替你干活了,你才有时间学习。

林栋苦笑一声:你干活挣钱盖房子娶媳妇了,我要感谢也是感谢父母,这不是每个月孝敬父母800元吗?

一时间家庭群里气氛空前压抑!

尽管林栋拒绝了哥哥的要求,无论如何林栋口袋里的钱不可能暖热,这几年仅有的10万积蓄还是被父母想尽办法要走给弟弟结婚了,林栋一个男人欲哭无泪。

好在徐丽丽理解老公的难处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让老公多为小家庭考虑,毕竟徐丽丽已经怀孕,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着呢。

不管林栋愿意不愿意,哥哥已经在岳父面前吹过牛:“我弟弟在北京呢,我带你到北京检查。”怎么能食言?

当哥哥提出要来北京的时候,姐姐劝过他:“又不是什么大病在咱本地医院治疗也一样。”

林栋也说了自己的难处:“来这里住哪呀?家里就两个卧室,岳母还住在这里照顾我媳妇呢。”

“她娘家不是在北京吗?回娘家住好了!”哥哥说得理直气壮。

不等林栋反驳,哥哥带着岳父、媳妇和儿子已经杀到北京了!

进门不换鞋子也能理解,只是侄子进来就把徐丽丽的乐高给推到了,更不能理解的是:明明垃圾桶就在茶几旁边,瓜子、水果皮依然满地。

徐丽丽下班看到这一切非常愤怒,但是为了老公只能忍着,不过脸色已经非常难看了。

林栋悄悄告诉徐丽丽:“你先回爸妈那里去,这里我来处理。”

第二天林栋带着哥哥嫂嫂去医院也是挤公交换地铁,哥哥有点不乐意:“不能打个车吗?”

“这里和咱们家不一样,打车起步价就13元,咱们人多得两辆车来回费用就是我一天的工资,我平时上班通勤单程一个小时都舍不得打车,丽丽挺着大肚子也是挤公交上班的。”林栋不想打肿脸充胖子。

“我还以为你们在北京混得多好呢,不过就这样。”嫂子总算在徐丽丽这里找到平衡了,“北京姑娘不也这样辛苦呀!”

“要不是她爸妈借给我们房子,我们只能到郊区去租房,市区的小两居租金都要7000元我们哪能租得起?”

04

哥嫂回到家乡后逢人便说:“原以为林栋上了大学多有能耐呢,不过是个上门女婿住丈母娘家的房子,天天挤地铁上班,一天天苦哈哈的。”

从此哥嫂再也不要林栋帮忙,也许是不屑于让他帮忙。

林栋也识趣,从来不标榜自己,不过给父母的生活费多了几百元还告诉父母:“这些钱还是我省吃俭用攒下来的,丽丽懂事从来不说什么。”其实林栋夫妇已经在北京按揭了自己的小三居。

父母的年龄一天比一天大,在农村一千多元的生活费也花不完,可是积劳成疾身体大不如以前,经常看病吃药在农村也不方便。

林栋和父母商量后在县城郊区按揭了一套一楼的小两居,房本上写的林栋的名字。父母夏天回到农村生活,冬天住到城市里。

这么好的居住条件哥嫂岂能放过?于是嫂子带着儿子住在小卧室里,儿子在城里读书方便许多,林栋不反对,房本是自己的名字,父母百年以后房子肯定要卖掉的,不过当时方便哥嫂而已。

目前,林栋已经在北京奋斗十年,并且小有成就,但是在家乡亲人的眼里,林栋就是一个穷打工的,住着岳父母的房子,一天苦哈哈的经常出差,到北京都见不上一面,还没有开口问他借钱,他就哭穷抱怨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面临失业的危险,谁还好意思给他张口?

不得不说林栋虽然是个凤凰男,但他是个清醒的凤凰男:不炫耀,不攀比,默默地过着自己的小日子。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