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论天才》
天才的真正本质在于直观认识的完美和力度。这一点可以和《论教育》的观念结合起来,叔本华认为一切深刻的认识,甚至严格意义上的智慧,都根植于对事物的直观认识。相比之下,从概念只能产生略有才华的作品、纯粹理智的想法、对别人的模仿和一切旨在为现时需要和同时代发生的事件服务的东西。大概根据这个理念,我们会对现时社会某些人和事重新进行评价,有才华和天才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
在直观认知之上,需要想象力的帮助。天才需要想象力,才能够头脑中连贯的图画、诗歌或者思想的需要,使每一物件或者事件呈现出活灵活现的样子,并从直观认识(所有知识的源泉)中不断吸取养分。从个别看到普遍,这正是天才的根本特征。
天才意味着我们的认知功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一发展远远超出了为意欲服务的需要,而认知功能本来就是只为意欲服务的。可以说,正常人具有三分之二的意欲和三分之一的智力,而天才则拥有三分之二的智力和三分之一的意欲。
天才的认识方法在本质上脱离了所有意欲活动以及与意欲活动有关的事情,天才创作的作品并不处于某一目的或者人的主观随意,天才在创作作品时其实受着一种本能必然性的指引。只有当智力摆脱了意欲的时候,智力才有能力对外部世界进行纯粹客观和深刻的认识。
这些理论的基础事建立在叔本华的意欲和智力的关系基础上的,天才就是意欲和智力的分离达到最高程度,智力得到了完全的自由,表象的世界也就由此完美的客体化。这一点和心理学哲学中,放下自我,放下我执有相同的意味,不过常人都是无法做到的,真正的天才无须刻意摆脱和放下,他的认识力具备这样的才能,他的性格具有这样的特质。
叔本华也因此谈到了天才的各种特质。天才的个性都是忧郁的,大概因为不妙的个人境遇,智力想脱离逆境,达到放松,如此智力才容易挣脱意欲的控制,优越的个人处境则恰恰相反。俗话说痛苦出诗人,也是同样的道理,真正的天才“悲哀夹杂着愉快,愉快夹杂着悲哀”。
对自身之外的客体抱有的密切关注,对于人性来说是陌生的、非自然的和真正超自然的。只有这样的人,这样的作品才是伟大。对于这种人来说,他们所创作的作品就是目的,但对于粗制滥作者来说,这些只不过是手段而已,这些人不过通过这些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当然,后一种人的生活境况一般都不错,但天才却经常在非常悲惨的条件下生存。但是,只有那些通过自己的劳动追求纯粹客观的目的,而不是谋取个人利益的人才是伟大的。天才从来不谋取自身的利益,他们不像其他人那样只活在微观宇宙里,他们其实还活在宏观宇宙里面。天才的伟大就是表明这些人违反人的本性,并没有追求个人的利益,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所有人而活着。是啊,作为普通人,我看得心潮澎湃,我一定不是天才,也无法成为天才,但可尽量避免活得庸俗,可以放下个人的意欲去看到整个宏观世界,这样而活着,大概就是最美好的人生吧。
大概因为天才的智力不忠于自己的天然职责,那么和普通人相比,天才确实有着种种不足和缺点。天才大多数以激烈狂热的性格为前提条件,如此才具备了超过常规的智力配给。没有实际用途是天才作品的特征,纯粹实际的人是把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或者事物与认识者个人意欲的关系,而天才则是把智力当作认识事物的客观本质作用,这是与智力自身使命相违背的。天才有着有力和高度集中的精神力,容易陷入各种不同的强烈情绪当中。天才从根本上是孤独存在的,他很难与同时代的文化步伐协调一致的,时间常常在后面赶上他的步子,天才和他的作品很少被同时代人赏识。
如果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素质来考虑,天才的根本前提是感受能力占据非同一般的优势(叔本华认为必须在男性身上),其大脑和神经系统必须完成分离。母亲的智商和父亲狂热的性格容易造成天才。从感受力的角度,天才的孩子气质非常典型,如同人类的儿童期,生殖系统还在沉睡,而大脑非常灵活,充裕的认识力超过了意欲的需要,纯粹认知活动占据了优势,事实上,每个孩子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天才,而每一个天才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个孩子,因为他们都是一样的天真和淳朴。
这个世界把王冠高高举起来,以奖励那些为这一世界做出贡献的人,但最终王冠却被授予那些沦为实现低下、卑微目的的工具人,或者说,懂得欺骗这一世界的人。——天才不需要奖赏,天才是“自我实现的人”,是超越了世俗的欲望和规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