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源易缘源易缘

有何奥秘:取经用时14年,如来佛祖为何规定唐僧送经须是8天?

2020-06-08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山人读文史

有何奥秘:取经用时14年,如来佛祖为何规定唐僧送经须是8天?

从灵山大雷音寺领了如来佛祖的金旨出来,观音菩萨在灵山脚下,遇到了天庭派驻灵山的神仙——玉真观金顶大仙。

金顶大仙听说观音菩萨要到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对三界的取经工程,也表现出了一定的热情和关心。

在向观音菩萨献过茶后,金顶大仙问菩萨:取经人大约什么时候能到?

观音菩萨答:大约估计二三年时间,或许能到此。

通读四大名著《西游记》,我们知道,最终唐僧取经前前后后的时间,一共是14载春夏秋冬,并非观音菩萨所说的“二三年间”。

有读者在读到此处时,心生过疑问,观音菩萨对金顶大仙所说的时间,为何与实际取经时间,相差了一大截,会不会是观音菩萨在有意隐瞒取经时间?

在解读《西游记》神话名著系列文章中,“源易缘”谈到过,三界定下的取经工程,是当时一个时期的重中之重的工作。

虽然,道教对取经工程所持的态度是默许或沉默的态度,没有直接地反对,但也没有积极地表态,要如何如何支持该项工程,因此,取经的灾劫和难度,远比想象中的难度要大得多!

观音菩萨在与金顶大仙的对话中,也充分留了空间和余地,比如一句话中,用了3个模糊的词语:“大约”、“估计”加“或许”。

此次工程,就连如来佛祖也深知取大到真经大为不易,当听到观音菩萨接下此事后,也是心中大喜: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一路取经艰险,困难重重,历经14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到了灵山大雷音寺,取到了真经。

可取到真经不久后,如来佛祖又命身边的八大金刚,担任送经护法使者,一路催促唐僧师徒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往返至灵山。

“源易缘”注意到,这个规定的精准时间是8天,也就是说从灵山到大唐的单程是十万八千里,来回往返的路程增加了一倍,却只有8天的时间。

想想看取经人唐僧从大唐长安出发,到灵山风尘仆仆,单趟紧赶慢赶,都耗时了14年光阴。

为何此次,前往大唐送经路程多了一半,时间却只有几天时间?

传统文化《易经》第24卦地雷复卦辞是: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圣人孔子在解释《复》卦的彖传中也写道: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利有攸往,刚长也。复见天地之心乎?

什么意思呢?

《易经》告诉人们,复卦的亨通,是最下面的阳刚之爻又返了回来,一阳复生,大地又将重新迎来光明。顺着自然的运行规律,出入养生就不会有疾病,与朋友交往,就不会有灾难。反复走在天道的大路上,往返的时间是7天。

为何往返是7天?这是因为《易经》每一卦有6爻,从初爻到上位爻,每走一遍,需要经过7个爻位,这是天道运行的规律,因此说:“七日来复”!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成焉。”

既然天地自然的往返之道是7天,那么,如来佛祖规定唐僧送经往返的时间,为何必须是8天?这里又隐藏有哪些秘密和常识?

今天,我们就结合《西游记》和《易经》等常识,来谈谈这个话题,供大家交流探讨。

一、取经前唐僧是肉体之身,取经后已会乘云驾雾

一个是14年,一个是8天,如来佛祖安排的时间,是否可行合理呢?

取经前,唐僧虽是大德高僧,却依然是肉身凡胎,必须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灵山。

取到真经以后,他的尸身已经死在凌云仙渡中。唐僧成仙了道,和他的四个徒弟一样,也可以在天空中,踏祥云而行,驾云而至大唐。本领大了,行程效率就会提高不少。

取经前,虽然大唐到西天灵山,只有十万八千里,可路途中妖魔鬼怪挡道,唐僧步步为险,期间耽搁不少行程。

所谓:归心似箭。取到真经后,唐僧畅通无阻,如果没有其他的意外,正常时间是够用的。

二、送经时间定成8天,为凑足“一藏数”

之所以将往返大唐至灵山的路线时间定为8天,与观音菩萨的一番话有关。

《西游记》原著第98回,“猿熟马驯方脱壳,功成行满见真如”一章节中,提到:灵山之上传经大会散去后,观音菩萨向如来佛祖交过东土寻找取经人的金旨。

随后,他告诉如来佛祖:唐僧取经今已成功,用时14年,共有5040日,还差8天,不合藏数。

“望我世尊,早赐圣僧回东转西,须在八日内,庶完藏数。

如来佛祖随即安排了八大金刚驾送唐僧回长安传真经,再引圣僧返回,这个过程须在8日之内,以完一藏之数,不得有误!

什么是“藏数”?查阅佛学知识,有这样的资料介绍:今时僧俗持诵经咒。动称一藏。问其数。则云五千四十八也。

留心下,《西游记》中,唐僧共从灵山取得的真经数,也为5048卷,合一藏数。

可见,西游神话中的藏数,是佛教中的一个法定数目。如来佛祖规定唐僧必须在8天之内赶回,正是为了凑足“一个藏数”。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订阅专栏,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参考资料:《西游记》、《中国神话》、《易经》、《中国民间传说》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