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64卦——文王伐崇,三岁难攻,得《同人》卦
前文我们讨论了文王《泰》、《否》两卦,一个是文王父亲王季被捕,帝乙二年,周人伐商,用茅茹象征出征;另一个是羑里被囚,用茅茹象征被处罚。也可以说明整个周族全部倾巢而出,茅草连根拔起之意。通行本《易经》第十三卦为《同人》,我们可以看看甲骨文造字“同”的含义,有的人把它解释为上面为多柄夯桩,下面为口号,表示同声同气;我猜测上面也是口,下面也是口,表示相同,为了“指事”(强调)上面口突出两端。整体而言同,就是相同,或者喊口号一致等等
如何判断此卦为伐崇之战?九三爻有“三岁不兴”,在九四爻有“墉”,在整个周朝中,最艰难之战就是伐崇之战,长期攻打不下,古崇国是大禹父亲鲧建立起来,为了抵御上古洪水,泄洪能力不行,但是筑起城墙却很优秀(高),直到殷商之际,一直为商王承担抵御西戎进攻鞠躬尽瘁,在《易》中,我们前文讲解《师》卦中,进行几个猜测,其中文王被囚羑里,正史一般都是说崇侯虎告诫商王纣,要留意文王,这人以德服人,以后很危险,我还有一个猜测是文王夫人,也就是帝乙归妹的那个妾与文王因为家事发生争吵,闹到娘家,导致文王被囚。我们还可以做一个大胆的猜测,文王被囚,第一步是崇侯背后使坏,第二步才是帝乙归妹赞同崇侯虎,第三步文王争讼失败导致被囚,第一与第二的顺序可以打乱。文王伐崇之后就去世,也为后面武王伐纣做了铺垫。
至于《同人》“三岁不兴”、“墉”都可以在史料中找寻,我们知道“岁”在当时一般表示年的意思,三岁就是多年(三是虚词“多”,不在赘述)。
在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司马子鱼谓君曰:“文王伐崇,崇军其城,三旬不降,退而修教,复伐 之,因垒而降。今君德无乃有所阙乎?胡不退修德,无阙而后动。”
此处《指武》篇“三旬”表示几个月久攻不下,《同人》中“三岁不兴”表示几年攻不下,都是表示很久未能攻克,至于到底是“三旬”还是“三岁”已经无从考究,本人还是倾向于三旬。
再来看看《诗经•皇矣》描述:帝谓文王:訽尔仇方,同尔弟兄。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临冲闲闲,崇墉言言。执讯连连,攸馘安安。是类是禡,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临冲茀茀,崇墉仡仡。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
《诗经》中用了“崇墉”而在伐“密”国之战没有强调“墉”字,而且这场战争,是“同尔弟兄”,文王在家族排行第三,按照传嫡长子制度,王季儿子:太伯(吴国第一人君主)、虞仲(吴国第二任君主)、姬发。为何成为姬发呢?说白了,就是娘家人有实力,或者帝乙归妹就是给文王正名,大家可以参阅同时代的孤竹国伯夷、叔齐。而崇当时在丰、镐之间,文王伐崇后在丰地重新筑城,也就是崇国为东进最后一道屏障,待武王伐商,一马平川。这是我们断定《同人》卦为伐崇之战,接下来我们解读卦辞、爻辞。
卦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
翻译:和兄弟朋友在郊野祭祀同盟(也有可能是纣王出了汉奸,对于文王而言是同人),吉,利于出征,对君子占卜有利。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翻译:兄弟们都同出一门,没有害处。
六二:同人于宗,吝。
翻译:兄弟一起到宗庙祭拜,不是很好。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翻译:带着兵器潜伏在草丛中,不停的堆土形成一个高大的土坡,多年都不能起来——此处是墉高。文王是隐藏起来,派兵叠加一个小土坡,用来攻城(《诗经·小雅·斯干》:乃寝乃兴。——起)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翻译:(终于通过堆土和崇国的城墙一样高)登上他们的城墙,还是不能攻克,吉
九五,同人,先号啕,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翻译:一起来的兄弟,先大哭,后面开始微笑,最后两军决战(周、崇)终于打败他们——此处我怀疑是文王受伤或者死掉。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翻译:一起来的兄弟在郊外祭祀,不后悔——我怀疑是文王临终之言。
本人在九四爻以下是存在疑问的,不能攻克崇国,还吉,或许是久攻不下,文王等人测卦得吉卦,重新翻译以供大家参详
登上了崇国高墙,依然无法攻取,测卦得吉(此处无”贞“字,我猜测),一起得兄弟,这场战争让大家陷入绝境,堆了这么久的土方,然后登上了城墙,文王可能去世,导致大家哭泣,随后努力攻打,终于找到突破口,欢呼雀跃,两军决战,文王军队获胜,最后一同到郊外祭祀,都表示不后悔这件事情。(只怪爻辞太省,想很详细描述也不可能)
在刘向《说苑•指武》中描述,文王欲伐崇,先宣言曰:“予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 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予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 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想表达的是攻城不行,最后用心理战,得到崇人的认可,请降。《诗经》描述却是攻打艰难,使用各种武器装备,最后攻克,所以刘向的摘录的这句话可能是杜撰或者抄袭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