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这点事儿成长励志想法

深夜书房67: 抽象化类推引爆“灵感瞬间”

2019-06-01  本文已影响109人  游游荡荡的鱼儿
类推思维的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是对“其他领域”的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然后将其应用到目标领域,包括“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的两个阶段(下图模式1);第二种模式是直接将抽象的“关键词”应用到目标领域,只有“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阶段(下图模式2)。

深夜书房67: 抽象化类推引爆“灵感瞬间”

第一种模式常常来源于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发现。例如在兴趣爱好或者工作之外的其他领域,通过抽象化提取出观察到的特点,将其与工作中的需求结合起来,从而产生新的创意。

在这种模式中,“抽象化”与“具体化”的过程并不是连续发生的。对日常生活中偶然遇到的事物进行抽象、“把各种特征储存在大脑里”,这个过程与将特征具体应用到工作等目标领域、产生新创意的过程常常是互相独立、并行不悖的。它们会在某一瞬间匹配起来,也就是类推思维中“灵感的瞬间”。

例如,在线影片租赁提供商Netflix在通过“包月制”DVD租赁业务发展起来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趣闻。据说创始人里德·哈斯廷斯曾经租了一张《阿波罗13号》的影碟,由于超过归还期限而不得不支付了一笔滞纳金,价格比买一张新碟还要贵。他对此感到“不满”,并从“健身房”的包月收费制度中获得了启示。这正是类推思维的典型事例。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发现,对于“目标领域”的强烈需求(多数情况下是不满)往往可以成为通过类推思维产生创意的契机。

模式2是抽象和提取各种事物特点,将其应用到尚不具备该特点的其他领域。例如当前的市场趋势或商业模式都相当于这里的“特点”。

在运用类推思维进行创意的过程中,以上两种模式常是混杂在一起同时发生的。

寻找“关系的类似”

运用类推思维需要先进行抽象,而抽象化的基础是找到“关系的类似”。

首先从“基础的基础”开始。类推(analogy)与“模拟”(analog)的词源相同,表示“比例”。模拟就是按照“比例”进行转换,“比例”是关系的基础。根据“A变成B”,采用相同方式实现“C变成D”,这就是比例。这种关系正是类推思维的基础。

只涉及两个事物,是最基本的类型。复杂的关系(即结构)则是由简单关系组合构成的。

从“关系”的角度思考,便可以发现各种事物之间的类似,寻找关系的类似在类推思维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所有工作都大包大揽的上司”和“什么都不想,只会等指示的下属”之间的关系,从互为因果关系这一点来看,便与“鸡和蛋”具有关系的类似。

两者之间的关系还有很多其他基本模式,例如“包含关系”“双赢关系”“本末倒置”“不可逆变化”“整体和局部”等很多情况。

寻找“结构的类似”

前文介绍了两个词语之间的“关系”。对于更为复杂的、三个以上关系的组合,将其定义为“结构”。结构是更为复杂的关系组合。很多猜谜竞赛或者IQ测试中考察的是“解读结构的能力”。换句话说,IQ测试要考察被测试者进行抽象的能力。

关系越复杂,问题的难度越高,这些复杂关系便是“结构”。

在日常生活或者工作当中,发现并总结“肉眼无法直接看到的关系或结构”,将其作为某种模式应用到其他领域,这个过程就是类推思维。采用元视点思考,便可以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或“结构”。

抽象化训练1

学了“基础动作”之后,接下来练习如何从日常生活或工作中找到“关系”或“结构”的共同点。

【例题】

“信号灯”和“特快列车停车站”的共同点是什么?

请从“关系”的角度进行思考。这里的“关系”,不是指“信号灯”和“特快列车停车站”之间的关系,而是指它们各自领域中存在的关系(例如针对信号灯,可以考虑信号灯与哪些事物有关系)。

【解说】

从类推思维的角度来看,这道题的答案是“只会增加,不会减少”(增设信号灯或者车站很容易,相比之下,减少信号灯或车站则需要更大的决心)。

我们身边存在很多类似结构,其特点是不断慢慢增加,却不会轻易减少(这是从时间角度来看的关系)。公司里的规定,家用电器的功能,智能手机上的应用程序等,从这些事物中可以发现上述规律,了解这一规律,便可以在工作中预测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像这样“掌握结构背后的机制,对将来进行预测”,是类推思维的最大优势。

这个过程中有一点很重要,即发现了某一规律后,不要只将其看作表面现象,而应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存在这个规律(此时,元思维中的Why型思维可以发挥作用)。

抽象化训练2

接下来考虑哪些结构的抽象化可以为工作带来创意。

【例题】

“积分卡”和“密码”的共同点是什么?

与前面的例题一样,“积分卡”和“密码”的共同点是“不知不觉中变得越来越多,导致最后管理不过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再进一步思考,还有哪些特点是“积分卡”和“密码”所特有,而前一个例题中没有的呢?

【解说】

我们继续用这个例题解读身边的结构。“积分卡”和“密码”的类似之处与前面的例题一样,都是“不知不觉中越来越多”,而且还可能出现更严重的情况,如“弄不清哪个卡(密码)是用在哪里的”或者“想用时却找不到积分卡(想不起来密码)了”。

进一步思考,可以发现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并且还能发现“积分卡”和“密码”所特有的一个特点。

这个特点就是,“完全出自发行者的利益考虑,彻底忽视了使用者的方便”。发行者不断增加会员卡(或密码)的数量或种类,而使用者却蒙受了不便。设定密码时,我们常会被提示“不要使用与其他设备相同的密码”,这种做法完全是从发行者的视点出发的。

实际生活中,每个人的银行卡、社保卡、驾驶证以及相应的密码一般都会超过五六个。如果使用互联网、智能手机等,随随便便就会有十多个密码,有些人甚至要管理近百个密码。

发行者从自己的视点出发,为了防范风险,当然希望用户在不同场合分别设定不同的密码。这样做也可以说是为使用者负责,但是对使用者来说,谁都不可能记住不断增加的所有密码,更何况很多密码的设定规则也各不相同。

积分卡也一样。商家为了稳定客源,自然希望发行自己专属的积分卡。但如果所有商家都毫不节制地随意发行积分卡,不难想象,经常购物或在外就餐的人很快就得随身携带“一副扑克牌”般的会员卡出门了。

不是很多时还能勉强应付,但是随着数量的增加,积分卡或密码就逐渐变成了强加给使用者的东西。其他领域的类似现象也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最近出现了“统一管理过多物品”的趋势,从某种意义来说,网址和咨询网站等发展过程早已预示了这也是“必然路线”。

这道例题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启示,供我们开发产品或服务,以及接触客户时参考。

最后留一个思考题:

思考身边还有哪些“只从发行者的角度考虑,会给用户造成负担”的事例?

————————

这是《高维度思考法-职场解决篇》主题分拆阅读的第5篇,希望每天的主题能给您带来启发、让生活更美好、工作更优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