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一年后的思考
回到深圳,生活还要继续,从知道部门要解散之后,这次与几个部门小伙伴的见面总有些沉重,如今,自己已经工作一年了,又面临着新入部门的解散,倒是引发了自己思考,之前都只盯着自己眼前的一方天地,是时候该抬头看要去的地方了。
今天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的一句心疼我就让我泪流满面,一个人在外太久了,就想着能有家的温暖就好了。妈妈心疼我说孤身一人在外奔波,节假日也没有,经常一个女孩子在外出差也不安全,而这些付出换来的是什么呢?上次跟以为同事聊过之后才知道,自己换来的是一些对工作的质疑。我也开始疑惑,这种你认真自己辛苦付出,别人确认为你无所事事到底是为什么呢?
说到质疑,我倒是认真回忆了一下自己一年工作的经历,说不上是有多大的成绩,现在在一个新的部门,而且说散就散了,倒是让我对公司,对工作,有了一些其他的思考。
首先,撤掉一个部门,可以说明这个部门并没有为公司产生足够大的利益,也就是说这个部门并没有做到成立部门时候的预期利益。
由此,就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应该有三点原因。
第一,这个部门原本是否需要设立就不太明白,有些决定想法很好,但是并没有做过实际的市场调查和前期准备,只是看到了一些苗头和机遇,于是有了一些想法,这或许就是刚进来的时候听老板们给我们画的大饼;
第二,其实公司也并没有全心全意想要将这个部门的业务当成主要业务进行推进,或许在前期的大饼面前,觉得只要相对的付出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公司既想尽量缩减成本,又想获得最大收益,这个自然是所有公司都在做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新业务来说,前期恐怕处境艰难,很难看到收益,但是如果该项业务的未来有盈利的信心,那么必不会在半路放弃,所以,当新业务受困难以维系,成本增加,并且这种情况将是长久之态的话,放弃也是自然的事情;
第三,新业务受困可能也有人的问题,我们部门的人,大多是新人,对行业、对市场、对运营都是新手,用新手去开拓一个新的市场,恐怕没有那么容易,新手要了解市场和行业也需要积累,并不是靠几本书、几场会议、几篇网络文章就能全面了解的。
如果,我上面的三点原因没有错,那么我是否也可以从自我否定和怀疑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之前听到过这么一句话,如果有一天你在办公桌前无所事事,又要假装很忙的时候,那就是你该辞职的时候了。因为这种工作状态不会为自己带来收益,这种收益要么是金钱方面的,要么是成长方面的,而这两者都是对自己有益的。
接下来,我想分析一下员工会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无论是什么原因,我觉得都可以分成两种类型。
一种是主观上的,也就是说这个员工本来就是这样的人,就想成天无所事事,日子清闲还有钱领就可以了;另一种是客观的,也就是说员工主观上是希望有事做来充实自己,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但是在客观环境上却并没有找到自己能够获得成就感的工作内容。
如果是第一种,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如果是第二种,那么也可以继续去分析一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原因可能有两种。
一种是公司的安排并没有将这些人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也就是说让做产品的人去做财务,让做行政的人去做执行,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可能也有两种,一个,是公司在招人的时候没有从岗位所需出发,也就是没有招到合适的人才,另一种就是员工自己也很迷茫,不知道自己适合哪种岗位(这种情况也很普遍,毕竟谁也不是生来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很多东西也是接触之后才知道喜欢不喜欢,就像人一样)
那么第二种原因可能就是公司的业务工作已经饱和,不需要这么多岗位,配置这么多员工。也就是说公司的正常运营并不需要这么多人,多出来的人也可能是在做重复无用功而已。
我想,如果就宏观层面来想,一个公司的运行到底需要配备什么样的人呢?新人的比例在一个公司中所占的比例应该是多少呢?又或者专业人才的比例又应该是多少呢?新人的招聘和培养又应该怎样配合公司的发展计划呢?
如果这些问题想清楚了,问题会不会就解决了呢?
作为一个新人,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应聘这个公司的时候到底是报以什么样的希望和期待呢?自己的期待与现在的处境和工作内容又有多大的差异呢?
就好像自己一个师范类毕业的开始尝试做各种宣传、市场的工作,不是不行,只是恐怕在前期也需要花费很大精力去学习。如果我做的事情与大专新毕业的学生一样,那么公司又何必招我呢?这里并没有学历的歧视,但是毕竟这两者站在公司的角度来看花费的成本也有不同,所以一个教育学的硕士与经济学的大专,同是毕业生,恐怕在做市场方面也不会有什么不同,那么公司所付出的成本就没有相应的收益了。
现在来回想和分析一下公司的人员流动比较大的原因,其实也不难。如果按顺序进行思考的话……
一是,公司需要有自己清晰的发展计划和人员架构
二是,在清晰的发展计划基础上,设立主要的业务部门和相应的辅助部门,由此确定不同部门需要的工作人员人数和岗位的职责需求(现在想来就觉得自己的岗位职责其实很模糊)
三是,依照上面的发展计划和岗位职责需求来招聘相应的人员,做到人尽其用,这种职责的清楚也是让工作人员有明确的岗位职责意识,同时清楚明白的知道自己的责任和承担的业务内容
四是,这样,招聘的人和应聘的人都能够很快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接下来就是实际开展工作了。工作人员就位之后就是为实现公司的发展目标和计划服务,同时通过这些工作内容获得利益。这种计划和发展对不同岗位会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就会不同,比如,一些工作本身就有既定的流程和规律,如财务,而一些工作并没有既定的工作流程,它只有预定的目标,而过程就需要工作人员调动各种资源去实现该目标了。
五是,公司和工作人员都需要清楚的知道,公司内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助和利益分配关系。人当然不会单枪匹马地工作,但是人也不会像做慈善一样工作,所以在工作中这种利益分配需要很清楚,什么样地工作需要有什么样的指标,应该有什么样的奖励。就比如,设计产品的人和销售人员都是有奖励的,但是执行的人却并没有,但是大多数时候最缺的是好的执行人员,课程设计人员同样需要试课,也需要有执行活动的经验;另外,分公司的课程大多数是由自己根据自己的资源进行设计的,这已经与总部的课程设计部门脱节,人员的工作量就出现重复。而另一方面,执行的人员疲于执行,无暇思考课程的创新和设计;设计的人员没有与实际的上课学员接触也未必能够抓住客户的真实需求,又怎么设计出符合市场需要的产品呢?这种脱节是什么原因导致我还不明白,但是会继续思考。
所以,我至今也不知道自己的实际工作岗位和工作职责(这也是个历史遗留问题,如今来看对公司和对自己都是一个大问题呢),如果我是执行人员,那么我就一个劲儿的到处去执行就可以了;如果我想要去设计课程,那么在执行之余,要留有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去将执行经验反馈到产品设计上来;如果我是销售,我不仅要做客户维护,还要开展市场和营销推广的工作。如今看来,我什么也不是,前些天在填写工作绩效的时候思考了很久,也引发了这次的思考。如果我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工作岗位和职责,那么绩效考核又会是什么样的呢?不同的工作岗位恐怕绩效考核需要填写的内容也会不同了吧。
如果,这些一步一步走下来,那么自己是不是也可以找到有价值的事情了?
回忆一下,在做以下几个方面的事情的时候倒是相对顺利些。
一是,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可以顺利进行,(尝试过安全教育课、夜行等,总结下来发现,自己适合上5-10岁,能够坐下来,通过语言或小活动进行的小团体课程,不适合大型的室外运动及活动类课程)
二是,跟导师交流的时候可以发现问题,(我喜欢跟年轻的导师们交谈,如果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他们,我会很开心)
或许还有其他内容,但是做的时候可能会相对吃力一些,所以想清楚之后,或许我就可以去找相应的工作内容和匹配的工作岗位了。
我想我可以去找更多的同事了解自己,从别人的角度去看自己,发现问题,也发现自己做的好的事情,说不定就可以找到自己擅长且能够出成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