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
我所见所闻在头脑里所出现的语言表达,评判,情绪都是自我的表现,都是对外在人事物的投射,投射的也是自我,自我的评判,是自我的一种保护,无论是好的评判还是坏的评判,都是自我的一种呈现。那就是我!
感受到头脑发紧的感觉,感受它的紧,感受到紧的来源,头脑评判声音带来的情绪,接纳吸收头脑里的声音和画面,看到我的表现和感受到感觉,都是自我的呈现,头脑语言是对自我的呈现。
现在当你感受到了痛苦,这就是感受,这个痛苦会让你变得谦卑,会让你变得平和,会让你变得放松。当你真正的接纳了这个疾病,通过这个疾病让你真正做到了完全没有这样的情绪了,好啦,这个疾病就在转化你的这些过往的这些情绪的,不吝啬赞美才是真正的自信和强大。接受自己并不是一种做法,我做的不够好,我这不好,我那不好,我这比别人好,我这不如别人,看到这些想法以及产生的情绪和感觉,我就像一个空间一样的,容纳这些我不够好的地方。
“心”就是“心”,“境”就是“境”,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修行?到底要修什么?
无非就是看透“境”的变化,然后不被“境”所带走。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就是在这个空档,说来说去还是要落在这个“心地”上面,而不是去做那些很浮华的体验!
如果说某个体验它能让你看透这个无常,那对你是有用的。
如果它在心地上对你没有丝毫的帮助,遇境的时候还是起烦恼,遇人的时候还是起烦恼,那就要想一下你到底在修什么?
——《看见 回归》
内心干净,
当我内心产生了愤怒、暴力和恐惧,我该拿它们怎么办?我任它们信马由缰吗?我该怎么处理它们?那里必须得有改变,否则我就会和以前一样。
这些事情不能由它们的对立面来克服,这一点对你来说清楚了吗?如果是的话,你就只有暴力、嫉妒、愤怒和贪婪。这感觉作为一种挑战的结果出现,随后它就被命名了。对感觉的命名就把它在旧有的模式里重建了。如果你不给它命名,也就是说你不把自己与它认同在一起,那么这感觉就是新鲜的,它自己就会消失掉。对它的命名加强了它,赋予了它延续性,这正是思想的整个过程。我被赶到了一个角落里,我如实地看到了自己的样子,我也看到了自己有多么琐碎。从这里接下来会怎样?任何离开我的现状的运动,都会增强我的这种状况,所以那种改变根本不是运动。那种改变是对转变的否定,只有现在我才能提出这个问题:究竟有转变这回事吗?只有当所有思想运动都停止的时候,才能提出这个问题,因为思想必须为了不变的美而被否定。在对所有离开现状的思想运动的全然否定中,就有了现状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