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1-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之前三)

2019-11-29  本文已影响0人  又再兵荒马乱

《非暴力沟通》读后感01-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之前三)

温柔待人

本着温柔待人的初衷,今年9月起慕名阅读了久仰的《非暴力沟通》,目前阅读完了前5章,很有感触。书本言简意赅、举实例,阐述了看似朴素的道理,但生活中却频频犯的错误。文章中显露出了作者对此理论和思想的深入掌握,然后开展了各种讲座、研讨班、调解等。非暴力沟通,表面是沟通方式的理论,背后是爱与思考。
首先作者介绍了什么是非暴力沟通(明了彼此的 观察+感受+需要,有意识地使用语言,从而清晰、真诚地表达自己,并尊重与倾听他人,发现彼此内心深处的呼声/需求),然后对非暴力沟通的好处进行了阐述,并表达了作者的和平与爱的价值观。接着,关于生活中常见的暴力沟通模式,如回避责任、评判、强迫他人等进行了解析。接下来开始重点介绍非暴力沟通的四要素。此读后感,对非暴力沟通的前三要素内容(事实、感受、需要)进行总结回顾,融合作者及自己的感想体会如下:

要素1:事实

我们常常习惯性地对客观的事实与主观的评价不做区分,默认评价就是事实。然而,事实是物质的、客观的,既定的,虽然彼此基于的事实或者掌握的事实的全面性有差,但就确定的单个事实本身来说,它的发生对任何人来说,看到的都是一样的。评价是精神的,主观的,多元的,背后包括了各人的喜好、需要、价值观,呈现出了彼此的不一样。比如,同样的手舞足蹈的行为,可以说他是幼稚,也可以说他是童真。因此,需要:

1、多描述事实,少引入评价。
更多地描述事实,向人表达此次沟通中,我们看到的基于的事实是什么,而不是急于下结论、做评判。我们需要描述事实作为引入,就以获取更多地信息。
2、可以评价,但分清事实与评价
如果对事实与评价进行混淆而不做区分,彼此沟通会一团乱麻:从客观上来说,评价并一定不符合真实,笃定的评价对被评价者来说,会有被冤枉的压力,导致条件反射式地自我保护而被激起对抗,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了这样的评价是否准确上,而不是了解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对评价和事实有所区分,准备好一个心理空间来装得下更多事实和可被纠正的评价。
3、如果评价,不要绝对化地评价,而应该基于当时的状态和环境。
评价给人一种一刀切的感觉,认定了人的限定性和固定属性,而人本身是多元、复杂的,行为方式与不同环境,不同动机,不同条件有关。绝对化评价的内容太抽象,不够具体、清楚、分解。比如某种行为被称为幼稚,而不是他是个幼稚的人。
事实与评价的区分,基于条件的评价,本质上也是对人思考方式的挑战。

要素2:感受

1、尊重和表达感受
由于我们一直的文化习惯或者经历、性格等原因,似乎大家常羞于表达自己的感受,特别是被标榜要当一个成熟的成年人时,似乎就意味着压抑自己的感受。当他人的言语或行为冒犯到自己时,可能会采取沉默、闷声骂对方,或者对对方感到失望而不想再搭理,再或者以其它不经意的方式来报复他人(比如在其它事情上对其态度不好)等等方式,总之,宁愿自己苦、事后烦也不愿意在当下尊重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感受。
而如果是较激烈的话,则采取评判、反驳、斥责对方的方式,进而陷入新一轮争执。非暴力沟通鼓励表达感受,少评判。示弱会助于解决问题,而评判会引发对抗。

2、感受的根源
非暴力沟通倡导对感受背后的个人需要和看法的觉察。感受意味着对情绪及身体的觉察。感受不是想法,但感受的根源是个人的需要、愿望、价值观、想法看法,而不是外部的他人或触发事件。这让我想起了情绪管理的“情绪ABC理论”:人的情绪和行为反应(consequence)在于中间的个人信念解读(belief),而不是刺激事件(activating event)。
生活中可以多使用“我感到.. 因为我..“的句型来养成这样的思考方式,而不是“..让我觉得..”,因为这样的句子可能会导致人认识不到自己对自己感受的责任部分。比如,当习惯性地说出“领导不人性、派的活太多了,这让我很不爽“的抱怨,不如换成”我感到慌乱,因为我希望能劳逸结合“。

另外,个人认为,虽然要对自己的感受负责、不要受害者心态地等着别人来治愈自己,但这并不是说自己的感受不对、不应当、要中止拒绝这种感受,也不代表别人不用为他的行为负责。而是说,要对自己感受和背后的需要有所觉察,并为需要实现提出请求。总之,尊重感受,勇敢表达,并思考背后的原因

要素3:需要

社会文化鼓励集体主义、忽视了个人需要,我们有时习惯性压抑自己的需要,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即使清楚、即使表达,表达也往往隐晦、拐弯抹角的。这导致他人要么无力去猜,要么猜不准。进而互相有怨恨,需要以别的形式表达出来。比如,埋怨、邀功、指责、沉默后的暴发。

1、对需要的态度
需要不是洪水猛兽,对于需要我们应该有积极的态度,不要妖魔化它,健康需要的满足,“是生命成长的要素"。

2、需要的表达方式
直接最好。鼓励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需要才会更受到重视。

3、同时也考虑他人,尊重他人的需求。
作者介绍了人同他人互动时经历的三个阶段:
阶段1,为他人的情绪和感受负责。此时会感觉很累。
阶段2,阶段1之后,进入另一个极端,谁的需要都不考虑,唯我独尊。
阶段3,既能考虑自己的需要,也能出于爱与关心来帮助他人,尊重他人的需要。“损人无法真正利己

要强调的是,我们考虑他人需要的方式,并不是只有满足他人这一种,即尊重并不全等于满足,因为“真诚待人比委曲求全更重要”。他人的需要与自己的需要有冲突而且想坚持自己而不想满足他人时,对他人的尊重方式:
可以是倾听他人,体会他们的感受和需要,了解他们表面需求背后真正的需求;
拒绝时诚恳表明自己的原因(包括自己当下的感受和需要、以及他们的需要以何种满足方式较好),这也照顾到了对方的接受程度和感受。

比如,自己在干活时,父母提出帮他理财的请求,还不顾当下自己在忙,想要的立刻就要。我们可以倾听父母的需求,觉察到他们是出于财富缩水的担心,出于安全感的需要。然后可以明确地表示:当下在忙,没有时间,而且理财也不是一下就拍脑袋决定的,不然别说收益,本金都不好说,需要暂缓,先慢慢看和挑选再决定。

总结

总结下来,如果想好好说话,则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关注彼此的四要素:事实、感受、需要、请求。这需要对自己的说话方式有所察觉,而不是条件反射式地指责、批评、评判、反击。刚开始会有疑惑,即使自己使用如此方式,而别人就是恶意,不能解决问题怎么办。如果真的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做到非暴力沟通的方式,就会感受到它的神奇,缘于爱的方式,其实就能够解决多数问题了。而仍不能解决的,可能涉及利益,可能需要其它强制力,但也都需要把沟通过程做好。

部分内容有自己的思考和加工,内容还原请阅读原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