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LAG❶SOCIETY/201905
在5月12日母亲节那天,我决定写一本书,书名为《认识当下社会》。已经开始动笔构思,天马行空,胡思乱想。
写社会这个话题主要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感谢于老师的启发。一年多前,机缘巧合地认识了于老师的学生翟俊宇同学,然后被她带进于老师的课堂。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于老师的课,听课如同品山珍海味,回味无穷。可以用三个词来形容于老师,一腔热血,博学多识,平易近人。听课已久,遂决定写点东西。
第二,对好奇已久的社会做一点小小的总结。哪怕不可避免的带有主观色彩,哪怕描述的宽度不够,广度不深,但会坚持独立思考。
第三,母亲节。在这一天做下这个决定似乎有些冲动,但是也许很多事就是从冲动开始。印象中从未给予母亲什么礼物,给母亲讲一讲这个社会,应该是个不错的礼物。
成书脉络的思路主要来源于三部分的结合:(1)结合我的阅历,对社会形成的感知与自我的独立思考。(2)结合于老师的社会学课程,主要侧重城市社会学和族群社会学两个方面。(3)结合我与圈友们的交流探讨。
关于我对社会的认知及思考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读大学之前,我几乎一无所知,谈吐基本是在重复书本的知识。第二阶段:大学阶段和研究生伊始,我的谈吐是搬运工模式,在哪里看到一个不为人知或鲜为人知的故事或者某种言论,便搬运式地向周围人复述,向周围人倾诉灌输文章中的内容。这个阶段,总是炫耀及卖弄。第三阶段:认识于老师之后,开始独立思考,逐步建构自己的社会框架,饶有兴趣地慢慢填充。
谈认识社会,就牵扯到认识论中提到的视角问题:是我的视角?还是你或者他的视角?又或者上帝视角?尽管我多么期望以上帝视角来认识社会,但显而易见,我并非上帝,我无法做到绝对客观。当我的思绪企图溜到天空,以上帝视角去透视社会之时,其实我的身体还坐在混凝土建筑中,并没有脱离我所在的社会。即使我时刻提醒自己所述要客观公正并且尊重事实,但实际上总是难逃主观感受。那么如何做到相对客观呢?读者会对我所描述的社会内容的客观性有所怀疑,那么如何打消这种怀疑呢?我将采取如下两种方式:一方面我会采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以充足的论据支撑论点。另一方面请权威人士垂阅,提出建议,反复交流探讨。
关于书中的内容,只做社会描述,尽量避免问题、评论及建议。
写作的一大难点是如何引起绝大多数人的共鸣。因为每个人的社会认同并不一样,因经历不同会有很大差异,比如城市社会和乡下社会人的社会认同并不太一样。书中的内容可以引起不同阅历者的共鸣,这就是我所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