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的现实是冲突
米纽秦是家庭治疗领域内的鼻祖,他的《大师的手艺与绝活》中讲述的治疗过程让人拍案叫绝,后来又听了中科院心理所龙迪教授讲述的《家庭治疗》课程,对家庭治疗领域有了更系统的了解。
家庭的现实是冲突。
龙教授直言,家庭的现实就是有冲突,作为家庭治疗师,无疑是要帮助家庭解决冲突,但要明白,冲突不可能消失,我们要做的是直面冲突,转化冲突,把它变为解决问题的方法。
家庭治疗是以系统为单位的,它的核心是改变关系模式。
老师有句话很让人唏嘘——为什么有人爱打人?因为有人爱挨打。因为了解一点心理学知识,所以我知道老师这句话所映射的关系模式是心理学领域的共识,所以家庭治疗并不仅仅专注在家庭中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以家庭这个系统为单位,去改变其关系模式,改善每个家庭成员的心理状况。
这门课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很多知识我也是一知半解,仅在此谈谈这门课对我的一些触动:
1、家庭治疗改变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决定了人的行为,具体到一个人的动机、期待和渴望等等。家庭治疗就是他们产生的冲突(不一致)。
比如说,妻子和丈夫吵架,我们可以问妻子:
“为什么他一说这个你就很生气,你刚才在想什么?”
通过问题,帮她梳理情绪产生的源头,帮她表达她的期待(或恐惧),目的是不让太多的过去影响现在。
对丈夫,我们可以继续问:“当你这么说后你太太有这样的反应,你会怎么想?” “你通常会怎么做?”
这个过程中,避免了猜测对方的动机(“TA肯定是怎么怎么想的” “她真是不可理喻”),不要猜,因为猜错的概率至少是50%,且往往大于50%。这种问题有利于增加双方的有效沟通,避免陷入潜意识的黑洞中。
2、要格外注意你的语言。
治疗师的语言要让人感到你与他的心是连在一起的,让他感到开心、暖心。所以,我们需要用生活化的语言(口语,少用书面语),表达理解和共情,营造轻松和支持的氛围。老师提到的一个原则是“kiss+kick”,胡萝卜加大棒,即,先肯定其好的动力,做得不对的也要清晰的指出来,可以借用比喻等方式,把对方的言行举止形象化,比如一个对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可以说“你像个暴君”
3、把“问题”去标签化
一个孩子,我们可能轻易地就用“叛逆”这类的词汇来定义他。而治疗师的语言会尽可能去掉这种“评判”。当父母说孩子叛逆时,到了治疗师这里,自动改成了“追求自主的权利”,这就肯定了孩子好的动力。治疗师就是要挑战家庭中的确定性,一开始被视为“问题”的孩子,很可能只是这个家庭关系模式的受害者,
行为是环境的产物,而非认知的产物。
是环境影响着行为和认知,而环境就包括关系模式(尤其重要)。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模式往往是因果循环,互相影响,这也是为什么个人干预效果有限或短暂。改变个人行为,需要改变产生或维持其行为的环境。
环境有可能是“原因”,也可能是“结果”,所以批判的态度等于对生活简单化。
4、了解我的“家庭剧场”
某种循环因果关系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家庭关系模式,用心观察,看到这种模式,然后训练家庭微小的改变。
昨天晚上因为一点小事,老公向我投掷情绪炸弹,我立即反击,把炸弹扔了回去,两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各自干各自的去了。过了一会儿,我跟老公说,你有没有意识到,我们最近每次吵架都是因为这种原因,我们难道要因为这类事吵一辈子吗?我看到了他的恐惧,但我没法安抚他,也没法认同他,于是这种冲突如过去般持续了很多年,可能还会在将来的若干年内持续。后来,我也看到了我的恐惧“为什么他一这么做我就会生气?”,因为他让我觉得自己不重要。
有了这样的视角,虽然暂时不能避免冲突,但能让我们更快速的缩短冲突持续的时间,继续修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