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学术国学与传统文化道学•国学•养生

咸其自取,怒者其谁丨《齐物论》章一

2017-06-30  本文已影响262人  千里飘蓬

《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南郭子綦(qí)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tà)�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

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

子綦曰:“夫大块噫(yì)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而独不闻翏(liu)翏ƒ乎?山陵之畏隹(cuī)4,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jī)5,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謞(xiā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yāo)者,咬(jiāo)者6。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línɡ)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7则众窍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

子綦曰:“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注:

�苔(tà)焉:相忘貌(林云铭《庄子因》)

‚耦:同“偶”,相对。

ƒ翏(liù)翏:长风声。

4畏隹(cuī):同“嵬崔”,形容山势高耸盘旋。

5枅(jī):柱上方木(《字林》)。

6激者,謞(xiāo)者,叱者,吸者,叫者,譹者,宎(yāo)者,咬(jiāo)者:水流激荡声,箭驰之声,叱咄声,呼吸声,叫喊声,嚎哭声,深谷悠音,哀切声。

7济:停止。

解:

“槁木死灰”出于南郭子綦隐机的故事。有人认为,在《庄子》中,心的重要性远甚于形。只要心达到“坐忘”、“斋”等境界,人才近乎道。其实这么说也不尽意。在现代人的观念中,心是精神的存在,精神与物质相对,而心与形也属于相对的概念。但心的虚寂太过玄乎,怎么就虚,又怎么就寂呢?这还需要形的配合。按照日常的经验,当人的身体极度虚弱时,精神会萎靡不振,心思也容易涣散;而当一个人经受巨大的精神折磨时,也会慢慢消瘦下来。心与形是相互的,或者说二者应是协调的。至于为何产生了心、形(以及它们给人的相对感),这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其深处也许暗藏着某种人类密码。至于为何作者,乃至后世之人,相较重心,也值得深思。与文化有关,也与人类生存境遇有关。

南郭子綦“槁木死灰”的整个形态消弭了形心的对立,却反而呈现出“真人”的气象。在文本看来,“苔”、“丧耦”可描述槁木死灰之人的样貌,二者又均表达为消除、泯灭对立的意思。可见,“对立”一词折射出求道历程的基本困境。唐代道家学者成玄英试图通过重玄“双遣双非”法破除对立,从而达到一种圆融的境地。遣是遣非(破是非)为一遣(一玄),然后再遣“遣是遣非”(重玄)。如果推下去,人们执于重玄,那重玄本身又有待遣。遣来遣去,无穷无尽。其实,与其遣,不如立。是非一遣即可,再遣就会永久执于是非。先破后立,保持是非的平衡点;既不桎梏于是非,为是非所困累,能洞穿是非背后的真相,又要理解是非的存在价值,认识到是非的社会性,以及社会性背后的人性的异化。在是非内破立是非,才能真逍遥。(注:我此处阐解的立意在于认定人的社会性现实,在此基础上再寻求一种道途。故与文本意不合。)

子游显然对子綦隐机的样态感到惊讶,他从来没有遇到过此般槁木死灰者。子綦用地籁、人籁、天籁的故事启发他。相比人籁、天籁,大段的文字用来说明地籁。地籁即风鼓吹万窍之声。每个窍都独一无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窍,所以风声也千差万别。用文本的话说,即为“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理解到此层意思,也就明白天籁所在了。

但这天籁如何比喻“吾忘我”呢?从“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倒推,“吾”是自为自取者,“我”是他为他取者。“吾丧我”是一种主体自觉。不过,现在真正的问题是,为何“吾丧我”之后是“槁木死灰”。难道所谓高阶的“吾”的状态就是“槁木死灰”吗?“地籁”最后有一句“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释德清解释“调调”“刁刁”为吹风过后,草木余动貌;正与“槁木死灰”相切

那谁是吹动人的风呢?且看更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