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老思:家中俩娃“斗争”不休,父母这样做最轻松!
大家好!我是廖老思,思考,让你变得更好!我们今天讲的是:“家中俩娃“斗争”不休,父母这样做最轻松!”
前段时间,有个家长咨询我:廖老思啊,我家里的那两姐弟,大的14岁,小的9岁,老是吵架,甚至经常打架,最近一年多,隔三差五就要闹一次,而且都是因为一些小不隆冬的事情,经常大打出手,谁都不让着谁,小的呢,比较骄横,大的又刚好进入青春期,性格比较敏感,和他们讲道理一点都不管用,每次发生矛盾之后,又都会看我们父母怎么处理?所以,我们做父母的,真的很为难啊,你说不管他们,让他们自己处理吧,也不行,都闹翻天了,但是真的要我们来处理,也是两难,一碗水总是难端平,廖老思,你看我们该怎么办啊?
确实,在二胎家庭,老大老二经常闹矛盾,经常吵架打架,是让很多父母感到头痛的事情,特别是没完没了的吵吵闹闹,有的父母都气的快奔溃了,干脆两个人都各打一大板,但是,这样做也是治标不治本,没过两天又老样子了,那么,对于二胎家庭中的俩娃“斗争”,父母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呢?父母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有效果呢?廖老思建议,父母在在处理类似问题的过程当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父母不要陷入孩子之间的矛盾斗争中。
2、父母要及时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3、父母要引导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4、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界限。
接下来,我们依次讲解一下:
1、父母不要陷入孩子之间的矛盾斗争中。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父母不可能24小时360度全方位无死角的观察监督孩子,所以,没办法真正客观的了解到事情的真相,只能通过孩子陈述的一面之词,难免有失公正,别忘了,站在孩子的角度,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同意吗?所以,父母一旦参与,不管站在哪一边,都会导致另外一方对父母的决策不满意,感到失落,不服气,甚至产生报复心理,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证明自己是对的,比如,这次的怨气,叠加到下次的口角中,变本加厉的发泄出来,由此陷入恶性循环。
因此,父母如果盲目的参与和干涉孩子之间的矛盾,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要知道,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对孩子产生影响力的最重要筹码,如果亲子关系被破坏了,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父母再想对孩子施加影响,那就比较困难了,所以,如果要以牺牲亲子关系作为代价,或者存在这样的风险,我们父母就要谨慎对待了。
那我们的父母应该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呢?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开始就向孩子表明立场,什么立场呢?就是孩子之间的矛盾,我们做父母绝对不插手;并且提醒孩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弟弟侵犯了姐姐的界限,得罪了姐姐,那肯定会挨姐姐骂的呀,对不对,这个没什么好说的,这也是自然后果法则,下次,弟弟就知道,哪些方面需要收敛一些;那些事情,是姐姐不能接受的;而姐姐呢,她也会想啊——我是不是做的太过分了,下次下手是不是不要那么重?你看弟弟哭得像鬼哭狼嚎似的……;因此,如果父母不参与进来,就算当时这两孩子吵得很凶,但事后都会有自我反省的空间和余地,相反,如果父母一参与,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都放在父母公不公平上了,那还有心思反省自己的行为呢?
另外,父母一旦参与到孩子的矛盾争吵中,孩子之间就彻底失去自我情绪调节、行为调整、矛盾化解的能力和机会,只知道依赖父母,失去了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孩子们的争吵总是没完没了的原因,因为父母的干预导致他们失去了自我调节以及化解问题的能力了。
其实,孩子之间的矛盾争吵,也有积极的一面,哪一面呢?就是孩子的情绪能够得到良性的排解,能够把不良情绪定期给排解出来了,而不是压抑在心里,这就像夫妻之间的争吵,也是一样,经常小打小闹,反而不会影响感情,就怕那天真的不吵了,一直忍着,到最后忍无可忍了,一旦爆发,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哪怕孩子经常吵嘴,闹情绪,只要是表达了出来,对孩子的身心都是有益的,因此,父母既要看到问题的根本,也要看到问题的积极方面,这样才能够用正确客观的心态,来对待孩子之间的争吵;总之,父母要明确表达出,孩子们的矛盾争吵,这是归属于孩子自己的问题,就应该由孩子们自己解决,父母绝不参与进来!
2、父母要及时排解孩子的负面情绪。
孩子争吵完之后,尽管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不满,排解了部分内心的不良情绪,但是,孩子不可能争吵完之后,就立马恢复正常的心态,就当做什么事都没发生?不可能吗,对不对,孩子还可能会赌气,或者心情不爽,反正内心还是有一部分负面情绪,压抑在心里,如果没有及时排解出来,势必会变成孩子们下一次矛盾冲突的火药库。
况且,在孩子的情绪还没有完全得到疏通和排解,这个时候,我们父母跟孩子讲道理,讲是非对错是不管用的,你讲的再好孩子也听不进去呀,因为孩子内心翻滚着怒火,你的话,左耳进右耳出,根本抵达不了孩子的内心,说了对于白说,因此,这个时候,父母最应该做的,不是像“法官”一样,判谁对谁错,而是应该把重点放在协助或者帮助孩子排解负面的情绪上,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老师建议,最好一对一分开的沟通,比如妈妈单独和弟弟沟通,爸爸单独和姐姐沟通,其次要把握什么原则呢?第一:不打不骂;第二:不说教;第三:充分倾听、认同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要遵循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的原则,要知道这个环节,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父母时刻记住,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你跟他讲道理,跟对牛弹琴的效果差不多,所以,你不能又帮孩子排解情绪,又要纠正孩子的错误,还要教会孩子道理,孩子是不可能同时接受并且理解那么多信息的,对不对?
所以,父母先要把孩子的情绪这个问题先搞定,不管孩子是对是错,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同理孩子,接纳孩子,充分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认真听孩子把话说完:“哦,原来你是这样想的呀”“嗯,然后呢?那你心情是不是很不开心啊?”“你认为姐姐不应该这样对你?你希望姐姐怎样对你呢?”,你看,你不需要教孩子具体的做法,你只需要认同孩子的情绪,关注孩子的感受,事情就已经解决了一大半;同时,在与孩子一对一单独沟通相处的过程中,也能够很好的维系以及促进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举两得。
3、父母要引导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老大老二之间闹矛盾,无非是感觉自己的利益受到的侵犯——比如:姐姐的本子被弟弟撕烂了,喜欢的东西被搞坏了;又或者弟弟想要获得更多的关注,希望邀请到更多的资源,所以通过“捣乱”、“耍赖”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刷存在感,或者想要测试和考验老爸老妈对自己的爱,到底是爱我多一点,还是爱姐姐多一点?其实啊,这些都是“烂尾”,什么是“烂尾”呢?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一波又一波,哪里扫的完呢?因此,如果父母也参与其中,也加入扫落叶的行列,每天关注的都是“烂尾”,那肯定是没完没了了,反反复复了,那应该怎么做呢?
应该跳出“烂尾”,重新调整视觉焦点,不要老是盯着“烂尾”不放,应该主动挖掘好的地方,积极的方面,并且要重点强化,比如对姐姐说:“不错耶,你越来越有大姐的风范了,很有担当,也越来越懂事了,是弟弟的好榜样哦!”,或者对弟弟说“姐姐这方面确实做的不错,我们要向姐姐多学习哦”、“你看,姐姐多好,有好吃的都会让着你!”,不管真的假的,一有机会,就把这些话说出去。
当然,这里有一个小技巧,分享给大家:父母可以在孩子已经醒来但还没有起床的时候,或者在孩子在写作业的时候,父母假装若无其事的讨论孩子:“诶,我跟你说,姐姐这段时间,确实懂事了不少,对弟弟也更加包容了,我看姐姐昨天还把鸡腿让给弟弟吃了”,或者说“弟弟也越来越懂事了嘛,脾气越来越好了,这段时间都没有跟姐姐顶嘴了”,另外,也可以当着客人或者朋友的面,不经意的把这些话说出来,像这种不经意间的赞美,孩子一定会竖起耳朵听进去,内心也会深受鼓舞,这比当面表扬孩子的效果会好很多。
有的家长说,如果孩子没有做到呢?或者根本就没有做得好的地方值得赞美呢?那就假装孩子做好了吧,这不是欺骗,而是积极的暗示和期许:姐姐一听,哇,老爸老妈在夸我耶,真的假的?我真的有这么好吗?我真的做到了一个姐姐该做的吗?我真的是一个好姐姐吗?我真的懂得包容弟弟吗?你看,你一表扬,不管真的假的,孩子立马进入自我反省阶段,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提醒以及强化的作用。
切记,父母老是盯着孩子的“烂尾”,孩子就会有越来越多的“烂尾”,相反,如果父母老是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孩子就会有越来越多的闪光点,父母的所关注的地方,就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养分,关注天空,得到天空,关注风景得到风景,关注臭水沟,得到臭水沟,同理,关注孩子的责任与担当,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有责任心,越来越有担当。
4、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界限。
最后,父母要保护好孩子的界限。相比两个孩子经常吵架甚至打一架,伤害更大的,就是打击、压抑或者否定了孩子对自我界限保护捍卫的意识和能量。比如姐姐的界限被弟弟侵犯了,我们如果责骂姐姐不懂事,不知道让着点弟弟,其实就是对姐姐的自我界限保护的一种打压和否定,时间长了,姐姐就会形成压抑的性格,内心总会有一种无助以及无力感,甚至发展成自卑内心的性格。
另外,如果你责骂弟弟呢?数落弟弟的不对,训斥弟弟,也会导致弟弟的情绪或则感受无法找到正确排解的通道,弟弟甚至会认为老爸老妈根本不懂我,不了解我,哎,算了,以后有什么事情,都不告诉他们了,因为说了等于白说,说了也没有用,说了他们也不懂……这样弟弟长大了,就可能会越来越叛逆……
因此,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内心沟通的桥梁,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更应该,借着两个孩子闹矛盾的这种机会,来训练自己与孩子沟通相处的能力,练习如何才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同理与接纳,练习如何才能够和孩子同频,并且产生内心的共鸣,切记,爱不是唠叨出来的,而是练习出来的;在孩子们争吵闹矛盾后,把与孩子单独沟通相处,当做亲子互动的一部分,把矛盾问题的发生,当做父母做好自己以及自我修炼的机会,不参与、不干涉、而且把问题当机会,正如佛家所言,一切皆能为我所用;保护好孩子的界限,疏通孩子的情绪,强化孩子的责任,激励孩子的行为,孩子才能够成长为他该有的样子;我是廖老思(廖明昌),关注我,让陪伴孩子更有效!
编者注:本文已进行版权登记,版权归属廖老思(廖明昌),抄袭必究,如需转载,请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