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成本计算(1)
清明假期第一天,陪着夫人和宝宝去了南京博物馆,重点看了古代史与民国风情馆。南京博物馆属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今天去南京博物馆的人超级多。
下午时去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部校区,南航的餐饮在南京各大学中是很有名的,之后就回到了家中。还心心念着自己的笔记与文章没有完成。
从这章开始,我们进入到了财务管理的下册学习。整体来看,下册虽然相对重要,但难度远没有上册的高。
欲查看更多前期的另类笔记,扫描下方二维码后可查看。
我们先来看本章第一节,产品成本分类。我们常说成本核算,成本费用等。那到底什么是成本,如何定义成本这个概念呢。成本如何细分呢,也许你和我初学一样,心中似明镜却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成本:成本是商品经济的价值范畴,是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人们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或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必须耗费一定的资源,其所费资源的货币表现及其对象化称之为成本。
成本是产品价值构成的一部分,这个好理解,我们的产品报价一定要涵盖产品的成本,否则从事的经营活动也就失去了存续的意义。成本是随着我们的经营必然会发生的,只要我们在经营或者从事某项行动,成本就必然随着发生,这也是内量守衡的一种内在要求。
那成本如何分类呢。成本可以分为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
成本可以分为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和制造费用三项。这是从生产成本构成来说明的。
非制造成本是指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的分类界限是看该项耗费是否影响财务上的产品成本。若某项耗费直接或间接构成产品的成本,我们称其为制造成本,否则我们称之为非制造成本。
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产品成本我们也称之为制造成本,期间成本我们称之为非制造成本,所以将成本分类为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实质上与将产品成本分类为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是类同的,本质上只是换了个称谓而已。
产品成本与期间成本的划分,同制造成本与非制造成本的划分是一致的。
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与成本对象直接相关的、可以用经济合理的方式直接追溯到成本对象的那一部分成本,即可以将耗费直接计入到成本对象的成本耗费。
间接成本是与成本对象相关联的成本中不能用一种经济合理的方式追溯到成本对象,不适宜直接计入的那一部分成本,只能通过分配计入到成本对象。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都属于制造成本的范畴,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是对制造成本的一种细化与分类。制造成本与期间成本是针对企业所有成本耗费的一个分类,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是对制造成本的一个二级分类。
第二节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通过第一节的了解,我们知道产品成本也即企业的制造成本,也可以说是生产成本。三种叫法都可以。产品成本的归集和分配指的是对除期间费用外的成本的归集与分配。
制造成本分为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因为直接成本可以直接计入成本对象,而无须分配。间接成本或费用因为无法直接计入成本对象,只能通过分配计入到成本对象。
既然涉及到对间接费用的分配,那如何分配呢,有没有什么比较好的方式方法呢。
我们可以采用通用分配法与特殊分配法。先来看通用分配公式。
采用通用分配时,需要先计算间接费用分配率。间接费用分配率=待分配的间接费用/分配标准合计。
待分配的间接费用等于间接费用分配率*某产品的分配标准。而间接费用对应的会计科目通常是制造费用。直接产品成本对应的会计科目是生产成本。我们这里主要讲述制造费用的分配。
如何理解间接费用的通用分配公式。即我们在分配前肯定是知道间接费用总额的,我们分配前肯定已经选取了对间接费用的分配标准,比如在分配前肯定已经确定是按工时分配还是按产品重量亦或其它分配标准。
自然,我们肯定可以计算出每一分配标准所承担的间接分配费用。而该单位分配标准所承担的间接费用我们称之为间接费用分配率。
知道了间接费用分配率,我们又知道每一成本对象实际耗费的分配标准,将成本对象的实际的分配标准乘以间接费用分配率,我们自然可以确定产品应承担的间接费用。这便是间接费用通用分配率公式。通过该公式,我们可以将间接费用按任意分配标准进行分配到成本对象中去。
任何非直接制造成本都属于间接成本范畴,而间接成本即我们常说的制造费用,制造费用囊括的明细可以很多,包括辅助生产费用,辅助生产费用属于间接费用,自然同样涉及归集与分配。
因为间接费用或间接成本都可以采用通用分配公式,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同样可以采用简易的通用分配公式,即确定间接分配率的方式来确定。但辅助生产费用,其分配方法相对特殊,我们为了分配的更准确,结合辅助生产费用的特征,辅助生产费用的主要分配方法有直接分配法与交互分配法。
直接分配法。直接分配法不考虑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量,直接将各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
即采用直接分配法对间接费用进行分配的方法本质上与间接费用或成本的通用分配公式一致。计算出分配率,然后将各辅助车间或产品的实际耗用的分配标准*分配率。
直接分配法的最大特点是不考量辅助生产内部相互提供的劳务量,直接将务辅助生产车间发生的费用分配给辅助生产车间以外的各个受益单位或产品。分配次数是一次。
交互分配法也称二次分配法。第一次分配是在各辅助生产车间之间进行一次交互分配;第二次分配是将辅助生产费用在辅助车间以外的各受益单位进行分配。
交互分配因为涉及二次分配,所以有2个分配率,对内交互分配率与对外分配率。
如何理解交互分配法。举个例子。
交互分配法的其实很好理解,假设A和B两个辅助生产车间,那么:
A车间应当对外分配的总成本=A产间待分配的成本+A耗用B车间的成本-B耗用A车间的成本
B车间应当对外分配的总成本=B产间待分配的成本+B耗用A车间的成本-A耗用B车间的成本
总结一句话就是:自己的成本=自己的成本+耗用别人的-别人耗用自己的
直接分配法是直接将A或者B车间的待分配成本直接分配给外部车间的一种分配方法。而间接分配法本质上是首先还原A车间或B车间的本质的待分配成本后才对外分配的一种分配方法。
很显然,交互分配法涉及二次分配,但计算结果肯定更为精确,相对应,计算的工作量比直接分配法要大许多。
2012年在此出过一个多选题,就是考察我们对交互分配法的理解与应用程度。希望大家一定不要放过交互分配法。
这里所说的通用分配公式也好,直接分配法与交互分配法虽然在层次高度不同,通用分配公式可以适用于任何间接费用或者说制造费用的简单分配处理,通过通用分配公式可以很好的将间接费用分配到各成本对象中。直接分配法与交互分配法是对制造费用中的辅助生产费用进行的一种分配。但它们都是对生产过程中发生费用的一种分配。都是对制造费用的分配。
当制造费用分配完成后,因为制造费用是间接费用,直接成本不需要分配,在制造费用分配完成后,各成本对象的总成本便计算出来了。也就是说我们知道了当期各成本对象所发生的总成本。
因为各成本对象在月末时会以部分完工的状态存在或部分在产品的状态存在,因为成本核算需要核算出月末完工产成品的单位成本与总成本,所以必然会涉及对各成本对象总成本在月末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成本核算的核心是分配,而分配的学习方法是掌握分配方法,即分配率的计算。
将总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的本质是确定出完工产品的总成本。确定的方式是对总成本进行分配。而分配的方法无外乎正算与倒算的方法,别无他法。所谓的正算,即书本上所说的分配法;所谓的倒算,即书本上所说的倒挤法。
正算法即分配法有3种分配方式,倒算法即倒挤法有3种计算方式。
倒挤法的计算核心在于首先确定月末在产品的成本,然后再用总成本减去月末在产品的成本即可确定月末完工产品的总成本。倒挤法在计算时更为本质的是如何确定月末各成本对象的在产品。
有3种方式。其实就2种,若在产品少,我们忽略在产品承担的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承担;若计算在产品,我们可以继续简化处理,即在产品按年初数固定计算,也可以将在产品按定额成本计算。
不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倒挤法相对简单易理解。总成本全部由完工产品承担。
若在产品成本按年初数固定计算时,月末在产品成本等于年初固定数,自然本月完工产品成本等于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
在产品成本按定额成本计算时,本月在产品成本等于各成本对象数量*各成本对象的单位成本定额。
月末完工产品成本等于月初在产品成本+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月末在产品成本。
采用定额成本的方式计算月末在产品,本质上是将实际脱离定额的差异完全由完工产品承担。采用定额成本进行核算时,期末应当将定额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倒挤法实质上很简单,因为倒挤法的核心是优先确定在产品成本,而倒挤法确定在产品成本的方式其实采用的是简易的方式处理,要么不考量在产品成本,要么考量时,按年初在产品金额来确定或者按成本对象定额成本来确定。
我们接着来看正算法即分配法。在利用分配法确定完工产品总成本时,本质上是将总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所以分配法的核心与计算本质是确定适当的分配率,即按什么分配率将总成本在完工与在产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选准合适恰当的分配率后,问题自然得以解决。
因为分配率一经确定,完工产品的应承担成本=分配率*完工产品的实际分配标准。比如假使按工时将总成本在完工与在产之间进行分配时,我们在确定了相应的分配率后,将分配率*完工产品实际的分配标准即可确定完工产品成本。
具体来说,分配的方法有约当产量法、定额比例法与在产品按期所耗用的原材料费用计算的方式。
关于约当产量法。因为分配法需要按分配率将总成本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分配的前提是确定月末在产品的数量。即这里所说的约当产量法。只有先确定了月末在产品的约当数量,我们才能进行分配。
月末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月末在产品数量*完工程度。
分配率(单位成本)=当月总成本/总生产数量。分配率本质上是一种单位成本。这里所说的总生产数量是指当月完工入库的产成品数量加上月末在产品数量,而这里的月末在产品数量,是指约当在产品数量。
产成品成本=分配率*产成品产量;月末在产品成本=约当产量*分配率。
通过约当产量法,本质上通过此种核算方式确定月末在产品的完工量,然后利用数量对总成本进行加权,计算确定单位成本,进而确定完工产品的成本额。
约当产量法的核心在于确定完工度,因为完工度一旦确定,意味着月末在产品数量得以确定,在产品数量的确定,自然分配率得以确定,进而完工产品的成本得以确定。
确定月末约当产量的问题自然变成如何确定月末在产品的完工度。
而计算在产品完工度的方法要具体分是材料还是人工或者制费,在此我们以材料来例来举例,人工的完工度只是标准按工时,材料是按定额材料成本,本质上是类同的。我们如何根据材料投料比例计算月末在产品各工序的完工度呢。
而这与材料的投入产线的方式密切相关。若材料是在开工时便一次性投入到产线中时,月末在产品与产成品承担的单位材料成本是相同的,材料的完工率是100%。因为材料的完工率本质是上核算材料的投料率。因为在投产时材料是一次性投入,投料率自然是100%。
若材料投料时是分工序投料,但每道工序在投料时都是一次性投入该道工序的所有材料时,比如生产100件产品需耗费材料100KG,第一道工序投料60KG,第二道工序投料40KG。第一道工序在产品40件,第二道工序在产品20件,已完工产成品40件。
在该种情况下,第一道工序的完工度即为60/100=0.6,即第一道工序的投料率是60%。第二道工序的完工度,即投料率是100%。所以约当产量下的约当量为40*0.6+20=44。所以约当产量法下的分配率为100/(44+40)=1.19.完工产品应承担的成本=1.19*40=47.62.
若材料投料时是分工序投料,但每道工序投料时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每道工序随加工进度陆续投入时。此种情况下的在产品的约当产量是多少呢。
第一道工序的完工度为60*50%/100=0.3,第二道工序的完工度为(60+40*50%)/100=0.8,所以在产品的约当产量为40*0.6+20*0.8=36,分配率为100/(36+40)=1.31.完工产品应承担的成本=1.31*40=52.4
显然,都是分工序投料,但分工序一次性投料的完工度明显高于分工序投料但陆续投料的完工度。
下一篇文章,我们继续讲解产品成本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