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寻迹‖父母子女之间

2024-07-25  本文已影响0人  爱琴海ai读书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这是龙应台的文字。今天,借用她的这段话来开篇,谈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那些事。

说起亲子关系来,便有许多话要讲,而且很有那么一种一言难尽的意味。

毫无疑问,亲子之间的纽带,是爱。这种爱,可以用骨和肉的关系来诠释。于是,在这世间,便没有任何情感能与之相比。

然而,现实生活中,父母子女之间,却存在着越来越多的问题。

亲子关系,其实是很微妙的。处理好了,便充满着和谐,温暖,其乐融融。反之,却是误解,争执,甚至是反抗。而事实上,有许多的人在这爱中迷失。以致于,不知道何去何从。

那么,问题出在哪呢?

孩子还小的时候,你走哪儿他都跟着。就像条小尾巴,甩都甩不掉。那个时候,你可能还嫌烦说,什么时候长大呀?而当终于有一天,你不能够再将他领出门的时候,也就说明,他是真的长大了。

很多时候,孩子的长大,带给大人的是失落。就好像被谁从你心里偷走了什么似的,有种说不出的空虚之感。

这个时候,你所不知道的是,你心里的爱已悄然变了味道。于不自觉中,掺杂了许多莫名的东西。因为,你想要做些什么,来阻止,来挽留。事实上却无济于事。因为,成长,是一种自然现象。但你,仍不甘心。

于是,约束来了,管束来了。以爱为装饰。

“我的整个晚上都泡汤了,心情恶劣到极点。我觉得,成年人不记得年轻是怎么回事,他们太自以为是了。”

不知道你是怎么理解“叛逆”这个词的,“叛逆”和“成长”的关系是哪样?

心理学上如此说,叛逆是一种“长大了”的感觉(其实本质依然是种幼稚的心理),是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在思维形式上属于“求异思维”,希望通过自己的“标新立异”甚至是“唱反调”,来引起别人的注意,试图改变别人和事物对自己原本看法的心理。

不知你有没有发现,这段话表面上是在定义“叛逆”,强调“叛逆”的不好,表面上是在评说幼稚的孩子反叛、忤逆的行为,而在它的背后,却也有更深一层的东西。那便是,成长中的孩子为了获得成人的认可,所做的努力。

这是我们不曾给予他们的,又是他们最最渴望从我们这里获取的。

再往前看,抱怨成年人“自以为是”的那句话,是龙应台中德混血的儿子写给他妈妈的邮件的最后一句话。前边是讲述他与父亲的争执,因他晚上开车去朋友家,父亲在电话上对他劈头大骂:他妈的你怎么把车开走了?

重要的不是他晚上能不能开车,不是他开车的经验足与不足,也不是自从拿了驾照他一直在开,更不是他在前几天出过一个小的事故;而是父亲对他的不理解,不信任,不尊重。以及父亲的态度,那种不容解释、不留余地的火冒三丈。

他如此说——

可是我是小心的。我不解的是,奇怪,难道他没经过这个阶段吗?难道他一生下来就会开车上路吗?他年轻的时候甚至还翻过车——车子冲出公路,整个翻过来。他没有年轻过吗?

龙应台的回应是:孩子,原谅他,凡是出于爱的急切都是可以原谅的。

爱。爱的急切。这是成人的特权。拿爱,来遮盖在错误之上,是成年人掌控孩子最美的装饰。

诸如此类的事情,每时每刻,在我们身边,在每个家庭、每对父母子女身上都在上演。不胜枚举。

大人们总觉得孩子还小,经验不足,自己吃的盐比他吃的米都多,过的桥比他走的路都长。总觉得孩子还小,需要搀扶,怕他跌跟头,怕他走弯路。更是满腔热情,想要以一个成人的视野和高度,为孩子规划这个、设计那个………

殊不知,孩子的成长是门功课;我们做父母,也是一门功课。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该走的弯路一步都不能少;而为人父母者,第一要紧的心路历程,便是学会放手。

就像那天空中的风筝,握在你手中的那根线,永远不能牵拉得太紧。收收放放,收放自如,以至和谐,它才飞得高、飞得远。而无论再高再远,在你们之间,总有一条爱的纽带,维系着。

是的,在爱和放手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平衡。

那是自然的一种平衡。

而且,你永远都不要想去控制什么,因为严格来讲,你什么都控制不了。你甚至连你自己都控制不了,不是吗?在束人和束己之间,人的自我约束力并不见得更胜一筹。

而一个孩子之于父母,那种“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时候,也就那么几年。过了那个时候,就像四季轮转、万象更新,一切都不一样了。

凡事都要遵着自然的规律而行,养育儿女也不例外。

下面,我愿意以龙应台的这段话,来作为这篇文字的结束——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我们原来也可能在他十八岁那年,就像水上的浮萍一样各自荡开,从此天涯淡泊,但是我们做了不同的尝试——我努力了,他也回报以同等的努力。我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他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