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漫谈简书电影院关于电影的一切

电影是什么?

2018-08-21  本文已影响0人  五亭快餐面

成为所谓“影迷”十几年来,各类电影看了数千部,有名头的理论书籍也读了几十种,最难解答的,依然是那个终极问题——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这个问题过于宏大,下面仅谈谈我从大量的观影实践得来的感受。显而易见的是,电影从表面上看是一种视听语言,既然称之为“语言”,它就有传递信息、表情达意和叙述的功能,于是乎讲故事顺理成章成了电影最常用的功能,毕竟爱听故事是人类的天性之一。随着电影越来越商品化,为了利益最大化的需要,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必须满足绝大部分观众的兴趣喜好——讲故事就成了最佳的选择。久而久之,电影被等同于故事,讲故事的能力成了衡量导演水平的标准,这种倾向不能说有错,毕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存在即合理。长期以叙事为主导的电影占据着绝大部分的电影市场份额,逐渐培养出了这样的电影制作者、电影观众和电影评论者。

试问,如果电影就是为了讲一个好故事而存在,那么电影的价值何在?看电影是一种“一次过”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用电影讲故事的局限性很大,诸如逻辑性强、心理描写多、时间跨度大等等抽象化的文字都不适宜被拍成电影,而削足适履的结果是——但凡名著改编电影本着“忠于原著”原则的,要么失败、要么成为原著的附庸——几乎成了必然的结局,也就是说好故事不等于好电影。电影之所以成为电影,一定有叙事以外的东西在吸引着观众——其实就是可以看到的画面和可以听到的声音,看似很肤浅,但真理往往就这样简单,画面声音的不同组合排列,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可以如实地记录现实,也可以模拟幻境,而叙事,只是其中的一种功能,最被强化和发扬光大的功能,甚至蒙蔽了电影的本质,只有在摈弃了叙事的桎梏以后,电影作为视听艺术的魅力才被显现出来。电影史上这类还原电影本质属性的例子数不胜数,有电影诞生之作《火车进站》、库布里克科幻巅峰之作《2001太空漫游》、艾伦帕克献给摇滚乐之作《迷墙》、塔尔科夫斯基风格代表作《乡愁》、王家卫风格代表作《花样年华》等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极度弱化叙事甚至根本没有叙事,所谓叙事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对视听语言魅力的展示和探索,从而开拓电影艺术的疆界,相较于时下的主流商业电影,我们可以称之为“原电影”。

而如今雄霸电影市场半壁江山的好莱坞大片算不算回归电影本质呢?它们的故事也很简单,甚至简单到脑残,主要买点除了明星便是特效,看起来似乎也符合上述标准,但它们不是,它们依然属于以讲故事为目的的电影,对特效的极致追求固然推动了技术进步,但出发点是为了营造更好的视听效果,将观众重新拉回影院,与视听语言的探索风马牛不相及。与此类似,近年来3D、IMAX等观影方式的革新也是利益驱动和技术进度所致,这种模式下的作品都是好莱坞成熟商业电影的套路,与回归电影本质还差得很远。而MTV似乎离电影本质近些,它基本不讲故事,靠画面声音传情达意,但很可惜,它也不是,MTV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销歌曲和歌手,对于视听语言的追求只是一种手段,却非目的,纵使凤毛麟角的几部类似“原电影”的佳作,也不能改变整个MTV艺术形式的属性。

探讨到这,我们可以做如下结论:电影的本质就是电影本身,它是我们观察并理解这个世界的方式之一。作为受众面最广的艺术形式,电影有极强的真实感,因此非常适宜还原一个真实或杜撰的故事,也非常适宜记录生活或展现奇观。长镜头、蒙太奇、场面调度(以及音乐运用)是接近电影本质的几条康庄大道,尽管荆棘密布,但总吸引执着的迷影人一探究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