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方法--常青的学习方法实践
2018-07-07 本文已影响36人
常青Chris
那一辈的人喜欢剪报、写日记
胡适是我最佩服的人!
他是庚子赔款的留学生,26岁就写下《中国哲学史大纲》,30岁不到,就成了学界的泰山北斗。
白话文、五四运动、红楼梦版本......这些都与胡有关;抗日期间,他做过驻美大使,寻求美国援助;胡还当过北大校长。
今天北大的校长,竟把鸿鹄之志的“鹄”读成(hao),不知道有没有在梦中被老校长蔡元培、胡适、傅斯年修理过?
蔡、胡二君是谦谦君子,估计不会;傅就难说了,这厮块头大,山东人,水泊梁山的好汉脾气,动不动左右开弓,打人二个耳光(《南归北渡》的岳南说的)
我读过胡适的《四十自述》,知道他那位了不起的母亲。
胡适是安徽绩溪人胡妈妈了不起,因为她懂得在什么地方“下功夫”。
那时学生读私塾,一年要给老师两块银元的红包。可胡妈妈第一年就送了六块,第二年起,逐年递增,最后一直送到了十二个银元。
给老师这份厚重的红包,打破了家乡的纪录。之所以这么做,胡妈妈只对老师有一要求:“希望先生您能为胡适单独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
传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当时,有一同学的母亲请先生代写家信。信写成了,先生让同学带回家去。等先生走后,调皮的同学把家信抽出来偷看,忽然问胡适:“这信上第一句‘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意思?”
胡适在心里惊诧:你也念过《四书》,竟不懂“父亲大人膝下”是什么!此时,他这才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多交那十块,就是想自己能学到真东西,而不是读死书。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生读死书是没有用的,关键是掌握方法。
家长与其怨天尤人,抱怨世风与师德,不如不妨检讨一下,该下了什么功夫,才能让老师把“方法”抖出来。当然,不是所有老师都有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