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梨花处处开
今天跟随着学生一起学习彭荆风的小说 《驿路梨花处处开》,这是我二十多年前上初中时就学过的一篇文章,今年部教版又把它收录了进来,这不禁让我想起自己读书时的往事。那时可读的书很少,每篇课文都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但那时缺少生活实践和社会经验,也没怎么出过门,一直生活在黄河故道,映入眼帘的都是平原,偶尔见个小山包,都兴奋好几天。更不用说小说里面讲到的云南大山啊,少数民族啊,菌子啊,感觉这些离自己的生活好远,当然也就无法想象出小说中所讲的这些到底是什么样子。
而现在则不然,我来云南已有十几个年头了,已深深地爱上了这片火热的土地。再次接触这篇小说,对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文中讲到的云南的哀牢山脉,哈尼族,瑶族,辣子盐巴,哈尼小姑娘,所有这些都曾呈现或正在我的眼前(班里就有哈尼小姑娘)。这几年,也不止一次进入哀牢山,它高大雄伟,树木丛生,一年四季都郁郁葱葱,令人心旷神怡,烦恼顿消,大山涤荡人的心灵,净化人的灵魂。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看着脚下青石板上当年马帮的马蹄留下的深浅不一的凹穴,一股幽古之思袭上心头。这些年也见识了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善良淳朴。无论去哪个少数民族人家做客,他们都会拿出最珍贵的干巴菌,鸡枞来招待客人。小时候学习这篇文章,绝没有现在感触这么深。
当进一步了解作者彭荆风的时候,我深刻的感觉到了,要有生活体验才能写出真正的好作品。他50年代就跟随部队来到了云南,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三十多年,他熟悉这里的山山水水,这里的风土人情。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浓郁的云南特色,如《当芦笙吹响的时候》描述拉祜族人解放前后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及新的一代在战斗中成长的两个短篇小说。《边寨亲人》反映滇南边疆拉祜族人生活和边防军剿匪斗争的6个短篇小说。《佧佤部落的火把》描述佤族、景颇族、傣族生活的6个短篇,反映了解放初期边地人民对新事物的感触。《鹿衔草》描述了深居原始老林里的苦聪人的苦难生活,以及人民解放军历尽艰辛去寻找苦聪人并动员他们走出老林定居的艰辛过程。
彭荆风是为数不多的描写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生活的一个重要作家,他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
《驿路梨花》这篇小说中的梨花之美,哈尼姑娘之美,少数民族淳朴民风之美,雷锋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之精神发扬光大之美,通过作者巧设悬念,巧设误会,层层铺排,一一解疑,巧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结构之精巧,情感之真挚令人拍案叫绝!
雷锋是过去人们学习的榜样,更是今天的我们学习的榜样,雷锋助人为乐,一心为人,大公无私,他好事做了一火车,可从不留名留姓,他的钉子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他是我们的精神标杆,之前的苏教版把这篇小说删了,现在部教版又把它选了进来,可见这篇宣传正能量的作品,符合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更符合人们追求美好精神生活的要求!
向彭老致敬,愿雷锋精神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