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江南岸| 一节随堂课的惊喜与收获
这不是一堂经过精心设计的课。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上到第三课时,前两节课分析观点、章法结构,该讲的已经讲得七七八八,想结束进入下一课又有点意犹未尽,“咬文嚼字”的味道——可能学生还是没有真正尝到,一点零碎的东西又构不成一节课,时间卡在了一个尴尬的点上。然而师父今天还要来听课!
于是临时决定用回顾加几个小练习拼成一节课,课前扫了一眼题目就匆匆去上课了。
就是这样一节显得有点随意的课,学生的表现和师父的点评却给我诸多惊喜和启发。
先说惊喜。。
练习一是分析“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妙处。
问题一经抛出,底下立刻叽叽喳喳,几个学生尤其一名女生反应比较突出,看来大家都有话说,这是好现象,但我还是停留了一分钟。先叫一名男生谈了谈看法,然后再叫了这位女生。
果然她站起来长篇大论滔滔不绝,但是也许因为激动语言表述显得有点凌乱,我突然意识到这不正是训练理清思维逻辑的好时机吗?于是微笑着听她说完,接着问“你这段话里面包含几层意思,你能再说一遍把它理清楚吗?”女生露出茫然的表情,“你刚才至少讲了三层意思,能不能试一下分点说清楚?第一点是什么,第二点,第三点…”“啊?我自己都不知道我讲了三层。”女生还是有点迷惑。“比如第一点,你说绿本身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啊!老师,我知道了!”女生的反应也很迅速,接着分别从字法、句法、篇法顺理成章地捋清了三个点。
说完,最近一向有些矜持的班里响起一片掌声。
在另一个班,一名女生站起来慢条斯理地说“我认为到,入、过这些词放在这里都有一种刻意安排的感觉,而绿显得有一点漫不经心,很随意,有一种突然发现春天到了的意外与惊喜。”听着她的回答,我突然想起自己在写的心情,“树叶犹绿”之绿要表达的正是这种乍见之欢,她竟然体会到了!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油然而生!
也许是因为这种氛围的铺垫,后面的高考真题虽然有难度,稍加点拨,学生也能很快做出反应,整个过程很流畅,并且碰撞出了一些事先没有预设到的理解。
正是教学相长。
这样一节有点随意的课,师父在充分肯定之余,还是给出了一些恳切的意见。大到课堂结构的调整,小到课件排版的示范作用、语言表述的准确,以及对诗意的多重理解等等。
让我看到一位老教师的严谨、认真和眼光之毒辣老到,也反思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备课方面自是还要多下功夫,听课、评课同样是对功力的考验。
我自问平时听课算认真,也愿意花脑力去琢磨评课,但有时面对一些在水平线上的课不免失语,感到无从评价,也常常逃脱不了用自己的一套框架去评价别人而缺少包容与接纳的胸怀。归根到底,是能力、水平都有待提升。
不过,本学期的一大进步是,无论面对多么庞大的听课团,都不再紧张了,反而多了点兴奋。
教学是一门考验智慧的艺术,课堂上如何相时相机点拨引导更是考验中的大考验,我辈仍需努力。
长路漫漫,所喜春风又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