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记本

【原创】See中国经济学家、中国媒体、传记出版物和政策制定者

2017-01-31  本文已影响108人  不忘思考

引语:如何拥有科学精神,以更好地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论当下中国的经济学家、中国的媒体、传记出版物和政策制定者等。我期待在你读完之后,给我说一些你的观察(读完)。


很多“经济学家”的可恶之处,就在于他(她)们经常会给出前后矛盾的立场,而这突如其来的转变却是因为巨大的利益诱惑。

比如,今儿,心情高兴了,为了迎合普通大多数群体的心理,他(她)们于是乎大呼“国企改革,打破垄断,国退民进,私企松绑”,然后就获得了“百姓经济学”的称号;

可明儿,众多国企老总邀请他(她)们去公司担任“独董”职务,他(她)们于是乎又大呼“国企地位不动摇,创新创收靠国企,国企不比私企效率差,社会主义原则优先性”,然后他们就获得了“政府智囊经济学家”的称号。

在经济学思想史方面,那些影响整个经济学发展历程的经济学家,几乎都是从一开始就坚持他(她)们心中的那个立场,然后从各个哲学的、科学的、数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等角度去论证其立场的正确性。

凯恩斯学派(后凯恩主义更甚)就是主张“国家干预的经济政策”,奥地利学派(哈耶克为代表)就是主张“自由市场的经济政策”,新制度经济学派(科斯为代表)就是主张“保护产权的经济政策”,货币主义学派(弗里德曼为代表)就是主张“泰勒法则下的货币政策”,公共选择学派(布坎南为代表)就是主张“宪政制度下的经济政策”,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为代表)就是主张“经济政策的无效性”,有限理性学派(西蒙为代表)就是主张“人不是完全理性的”等等。


这些大师级的前辈一生都在致力于传播他(她)们的思想,其立场的坚定性让他(她)们无论遇到什么挑战,都愿意去“信仰”这些或来自直觉或来自经验或来自灵感的逻辑。

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去迷信很多很多的“经济学家”,因为他(她)们本身就算不上“可靠的分析师”,不过就是拎着一稀泥糊起来的桶去深井里盛水,还没到接触到水面,桶已经四分五裂最终分崩离析。

经济学算不上纯粹的科学,因为尽管“真理”只有一个,但经济学各派系都在试图证明他们找到了“真理”,至于那是不是社会的“真理”,谁能够穿越到20-30年前进行试验呢?

现在的数据越来越多,给经济学的实证带去了工具变量,买馒头好还是买米饭好,这些都是可以获得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支撑的。


任何社会都需要理性和逻辑,因为依靠他们的演绎和归纳,人类才能够真正地探索到宇宙的“真理”和社会的“本质”。

越到后面,就对人文科学和部分社会科学是感到相当失望的,因为所有这些学科不过就是玩的“文字把戏”,而对事物和社会的科学认知的推进是有限的。

在诸如“新闻”、“文学”、“社会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当然也包括一部分“经济学”等学科中,很难出现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真理。

每个个体都有他自己的认知框架,而很多未能够获得试验“判误”的论点一直成为他据理以争的武器,而这样的相互毫无逻辑依归的争论对人类的进步无所促进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好?两队辩手拿出一大堆的文字在那里玩弄和戏谑,他们都以为自己找寻到了属于他们的“真理”,且这个“真理”还能够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可结果往往是争论得面红耳赤也得不到任何具有导向性的结论。

很多人擅长于开放式的问题,不管他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只要摆出来的论据能够证明他们的正当性,那就是可以为他人所接受的,至少是可以多一个维度认识同一事物的。

可是我们要知道,任何非自然科学事物的探讨的“基点”最后是落在了“道德”和“哲学”这些虚无缥缈的概念上,可是对于诸如“公平”、“伦理”、“爱情”等概念是不可能拥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的解释的,当然就算不上科学性的东西了。

“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应当集中在陈述事物和解释事物,可是很多从业者却达不到公认的客观性立场,对于任何事物的解释都带有极强的主观动机因素,而这恰恰是该社会的读者群体所摒弃和不屑的。


很多人喜欢阅读名人的自传体或传记,其动机大多是想了解这样的人物怎么到达今天这样的社会地位的,也就是我们想要通过阅读他人的成长经验和教训引导我们自己今日的成长,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生来向往成功和被他人或自己认可的。

可是不管你读了几十本甚至上百本的传记,你能够获得的唯一成功定律就是,【克服困难,坚持信念,忍受万苦,终成王者】。

那我们阅读他人的传记再多也只能获得相同的东西,又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花费几天时间去看那些传记呢?

很多人会说,传记是关于主人公的回忆录,里面有很多关于他的个人故事以及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印迹,所以他们可以通过对主人公一生把握从而描摹出那个不可能再来的时代。

然而,要把握一个时代线索的最佳读本自然是关于那个时代的系统历史刊物,不管是多么伟大的人物也或多或少局限在他们特定的那个时代背景的,所以是时代线索远比一个伟人一生所记载的线索要更宏大和全面,那我们为什么要去读那些传记呢?

只有一个人被定义为“成功”了,才可能会出现关于这个人的“传记”;而当一个失败得稀里糊涂的醉鬼希望书写个人传记时,可能他的读者群就只有他自己本身了。

其实一个社会应该更加包容失败者,每个个体都应当阅读“失败者”的个人故事,因为规律告诉我们:“成功的路径只有一条,可失败的路径确实不计其数的。”

既然我们心里埋葬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信念——只有不抛弃,不放弃,在一个还算公平公正的社会里才会成功,那我们就应当阅读那些“曾经也不抛弃,不放弃,但最后却成为人生输家”的“失败者”,我们更需要分析怎样的一种社会机制更容易让那些“坚持梦想”的个体成为最终的“成功者”?

比如“某某国家的领袖”出版了自传,然后就有不计其数的读者购买他的书籍,而获得的答案就是他的成功在于他的坚持和不放弃,在于心系天下和志存高远。

可这样的答案不知道已经被重复了几百遍甚至上千遍了,对于我们心智增进有什么意义呢?

在名人的自传可会直说,我的成功是在于对生活的苟且,对权威的顺从,对潜规则的熟稔,对金钱的崇拜等等,很遗憾的现实是,这些概念是很难在这些书籍里发现的。

我们个体需要的往往就是这些不被社会透明化却在暗地里运行的系统,这才是我们通过阅读他人生活经历所能够获得的宝贵线索。

位高权重的官僚对经济一窍不通但却可以指点江山,因为他们把握住了经济运行的“内部信息”,而通过公开出版和发布的信息,正统的经济学家可能都难以对经济有合理的把握。


在中国的经济统计系统中,有很多经济信息是只供给经济政策制定者的,他们可能对经济学知识知之甚少,但他们依然成为媒体的宠儿和经济专业界的VIP,因为这些信息需求方渴望这些“内部信息”拥有者能够透露一些能够带来大笔利益的未公开信息。

中国央行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就要比美联储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委员”更引起媒体的关注,最大的原因就在于美国的经济系统是按照一个逻辑系统运行的,而其中的经济统计信息容量可能没有第二个国家可以媲美的了,这让美国甚至全世界的接受过专业经济学训练的经济学家和分析师都参与到这个信息解释过程中来。

中国的媒体太关注政府政策了,也太关注政府智囊团的经济学者了,所有这些扭曲的市场行为背后,往往暗含着“内部信息”蕴含的巨大经济利益,很多国内的新政策往往是外媒第一时间通报后,国内的媒体才醒过来翻译一下再或者进行稍微深度挖掘一下。

说真的,科学始终要比人文还有社科要更具有时间永恒性和普世性的,社会科学中叶只有经济学才是数学化转型较为成功的学科了,到后来的心理学引起的“有限理性”概念,又让经济学的前提遭到了较大冲击。


注本文系原创,转载请联络:xiwangzhixing0001@163.com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