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章不一定是为了上首页投稿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长大后,我不想成为你

2018-04-17  本文已影响32人  沈一默

从《步履不停》到《如父如子》再到《比海更深》,枝裕和围绕着家庭亲缘间常见的矛盾以及戏剧化的延伸,带领观者穿越了一组组不同的家庭,体会着支离破碎下暗藏的温情。这是源自枝裕和对情感拿捏的分寸感,已为人父的他了解这份羁绊的存在,并耐心探究起其存在的理由。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上从不会有无缘无故的爱恨纠缠,哪怕有血缘维系,如果不是真心相对,依旧会充满波折。然而一旦倾注了感情,羁绊就会自然的生长,就像小说《如父如子》中的良多和庆多,“当意识到孩子也在注视着自己时,那一瞬间,便懂得了什么是如父如子。”

小说《如父如子》和是枝裕和的同名电影如出一辙,讲述了野野宫良多对父子情谊理解的转变。野野宫一家生活安稳富足,父亲良多工作努力事业有成,母亲绿温柔贤惠持家有方,儿子庆多可爱懂事,本以为生活会按部就班的持续下去,谁料一通电话便改变了一切。六年以来朝夕相伴的可爱儿子竟然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而这一切都源自于当年在医院抱错孩子的事故。小说《如父如子》 的剧情其实并不出奇,甚至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样的情节安排甚至有着刻意的痕迹。但也正是这种刻意的两难,将良多推向了反思感悟的道路上,如果生活一直平顺安定,也许我们注定要错过很多可以弥补改变的机会。

如果说《步履不停》和《比海更深》是在讲述亲人间无法割裂的情感,那么《如父如子》所探讨的更像是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毕竟在《如父如子》中,良多和庆多没有血缘关系,抛开血脉带来的天然联系,两人之间的感情全然出自于日日夜夜的相伴,对彼此的付出和爱以及由此形成的情感连接。

我们总以为这样的情感连接和血脉的力量相比是虚浮而软弱的,甚至于良多也是这样想的。良多在知道庆多不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后,他说的第一句话是“果然是这样子啊”。良多对庆多性格上的内向软弱,学习上的落后笨拙等等不满在此时有了一种近乎于解脱的轻松,似乎不必为庆多负责是一件令人开心不已的事情。

良多形象在很大程度上不仅代表了日本的精英阶层,也代表了在中国普遍存在的养而不教的父亲形象。他们事业有成,高额的薪资保证了家庭生活的品质,但事业上的成功也意味着忙碌,意味着在家庭活动中参与度不足,可以说他们是“隐形”的父亲。他们对孩子有付出,这种付出多为金钱上的付出,他们对孩子有期望,有一种子承父业式的期望。当孩子无法达到他们的期望时,他们往往将原因推在伴侣和孩子的身上,却不会反思自己在父亲这一角色上是否失职。

恶意的猜测,如果琉晴顺利的回归了野野宫家,并且表现出了良多期望已久的聪明、坚毅等品质,良多很可能会遗忘庆多,即便偶尔惦记,情感也未见得如故事中的那般激烈。并且在未来,良多将一如既往的投身工作,继续他现在的生活模式。幸好现实并不如良多所想的那般顺利,也正因此,良多才真正的成为了父亲。

让良多真正成为父亲的不仅仅是他的亲生儿子琉晴,更是庆多。孩子和成年人不同,不会考虑血缘,也不会考虑家庭环境,他们只在乎感情,只在乎他们认定的爸爸妈妈,庆多是这样,琉晴也是这样。所以琉晴会逆反,庆多会悲伤,即便两个孩子性格不同,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了对父母的不舍和留恋。

因为琉晴一直追问的“为什么”,良多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因为看到了庆多为自己制作的礼物、拍摄的照片,良多开始体悟父子之间的感情。是孩子教会了良多成为父亲,也教会了良多做一个儿子。

在小说中,良多的父亲正是良多的范本,他对儿子同样有一种理所当然的要求,以及不曾用语言和行动表达的爱。正是因为童年的经历,良多与自己的父亲关系冷淡,他也将这种冷淡带到自己与庆多的关系中。良多没有感受过正常的父子亲情,因此他无法像斋木雄大一样展现出浓厚温暖的父爱。即便有血缘关系,爱人与被爱也是一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做父辈的,慈严并立,又要兼顾养家糊口,面子里子统统照顾到难免会丢了分寸。做孩子的,一心要强,既希望能够回应父母的恩情,又试图寻找自己想要的出路。这二者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可以反射在任何一组原生家庭的关系网链当中。所以一边争吵一边学着长大,这其中不只是孩子的成长,父辈们同样如此。

完成一个身份的确立需要经历漫长的修正期,做父母的或许还要更难一些,情感的羁绊被烙印在心底,当一个男孩长成男人,继而成为父亲,他会天然地将自己所受过的教育和磨砺反射给下一代,而下一代的孩子也将经历如他当年一般的顺从或是抵触。这便是血缘所能容纳的东西,如父如子,一脉相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