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秘密
《童年的秘密》【意】玛利亚·蒙台梭利 著 单中惠 译
“当一些东西在它的环境中阻碍了儿童的内在本能起作用时,敏感期的存在是通过一些激烈的反应而表现出来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一种没有原因的绝望,所以被认为是‘任性’和‘发脾气’。‘发脾气’表示一种内在的障碍、一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和一种心理紧张的状态。儿童的心灵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而大声疾呼,寻求对它自己的保护。”
在育儿过程中,我们可能无数次在孩子“任性”、“发脾气”的事情上感到无助,甚至是绝望。
教会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我们要让孩子学会用语言和大人沟通。
但很多时候,当孩子没有得到想要的满足,当他把撒泼耍赖全都演一遍的时候,无助的是我们,我们会觉得自己所学的一切都没用,让自己陷入深深的无助感和自责中。
孩子学会表达,大人学会倾听,是每一个成年人都需要学会的课程。
最近的我就是有这种沉重的无力感,孩子仿佛又到了一个新的敏感期,每天都上演无数次的哭、闹、折腾。
而我很多时候,其实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倾听、理解、关怀。我在出现问题时,首先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仿佛在跟孩子产生一种无形的较量,其实想想,错误在于自己的管教方式。
人生,或许就是不断解决问题或者矛盾的过程,希望我能一直在寻求解决问题的路上,不断前行。
“一个注意最小细节的儿童,他必然带着一定程度的轻蔑看待我们成人,因为懂得心理综合的成人知道自己去看什么,而儿童并不知道如何去看东西,儿童把我们成人看成一个多少有点无能的人。”
也许我们从未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因为我们无法真的站在儿童的角度去看他们,我们总是以我们的视角,以我们的固有的经验,在教导我们的孩子。
“出生富裕家庭的儿童,因为很多东西对他们没有吸引力,刚开始时他们对各种各样的感官材料并没有真正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然而,若干天后,似乎是这些儿童自己指导自己,他们开始对之前并不看好的教具产生了兴趣。一旦儿童发现了某种使他们自己感兴趣的教具,他们就克服了那种不稳定性,而学会了全神贯注。”
“富裕家庭的孩子”通过自身调节和外界的引导,开始摆脱盲目性,并产生了专注,这种现象叫做儿童的“皈依”,就是从不正常现象到了正常现象。
有时候,回忆起我们自己的童年,也许我们都曾做过一些“不正常”的事情,但现在发现自己好好的,小时候犯过的错,长大后再也没犯过,我们把它称之为成长。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方面可能有人给予正确的指引,另一方面我们可能通过自我学习,自我修正,达到了一种“皈依”的状态,让我们从曾经的“不正常”到现在的“正常”状态。
“儿童一无所有地来到了他的家庭。对儿童来说,成人像上帝一样伟大和强有力,儿童必须从那里获得生活必需品。成人是儿童的创造者、统治者、监护者和惩罚执行者。从来也没有一人像儿童依赖成人一样完全得和绝对地依靠另一个人。”
“新教育的基本目的首先是,发现儿童和解放儿童。其次是,放儿童日趋成熟,给他提供必不可少的帮助。教师首先必须清除自己眼中的沙粒,然后才能更清楚地知道如何消除儿童眼中的尘埃。”
蒙台梭利的教育要求我们,首先要尊重我们的孩子,尽可能的让孩子自由的成长,我们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而不是成为绊脚石。
作为家长,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我们所做的一切并非“如我们所愿”,而是“如孩子所是”。
作为教师,关键是对待孩子的态度,能真正的理解孩子。我曾特意到一所挂有“蒙台梭利教育”牌子的培训机构学校去看过,那里有的老师,自始至终都没有对孩子微笑过,她能是真正接受过“蒙台梭利教育”的老师吗?
教育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责任,但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家庭。家庭教育,责任重于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