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笑生||简言简语爱生活简书文学社消零派11号专题

日子 | 生活碎片,时常出现在身边的六种不良思维模式,切莫走进它

2025-01-12  本文已影响0人  百变笑笑生

大家好,我是小北。

很高兴又见面了。

前不久演员赵露思在微博发文讲述最近她因病入院的情况以及就此的回应。

她表示自己被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早在2019年就已出现抑郁情绪,但因为听到类似“你别小题大做”,“想开点什么都好了”的评价,她表示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太矫情太敏感的缘故,并没有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

详细内容可以看看她的微博截图,愿早日康复:

由于名人效应的影响,开年伊始又将抑郁症摆在我们面前。

于是我去网上查询了一下:

据《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及中国精神卫生调查显示,我国成人抑郁障碍终生患病率为6.8%,其中抑郁症为3.4%,目前我国患抑郁症人数达9500万。

另有说法认为,中国的抑郁症发病率达到了4.2%,由于人口众多,中国抑郁症患者数量在5500万人左右。

这些患者中,女性占比为68%,远高于男性;女性抑郁症的患病率约为男性的2倍。

而从年龄分布来看,18岁以下抑郁症患者占总数的30.28%,即超过2800万人;同时,也有数据显示,50%的抑郁患者为学生。

此外,每年我国大约有28万人自杀,其中40%患有抑郁症。

看到这里时确实让我震惊不小,这些数据还只是其中一部分去医院挂号接受治疗的数据,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没有去医院治疗,甚至没有重视或不认为自己有心理疾病,这些都是不可统计的另一部分数据。

有段时间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以前生活中很少有关类似情况出现,身边人也很少有心理疾病。 

而现在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周围好多人都有不大不小的心理方面的疾病。

至于为何如此?

我不太清楚也很难判断。

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社会、环境、科技、自身,周围人,生活方式等诸多原因以及产生的变化。

这让我一下想到身边有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案例,包括同事,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

他们之中有跟赵露思一样,一开始以为是自己太矫情太敏感,而没引起重视;还有是一发现后就积极配合治疗;当然也有讳疾忌医,时常给周围人倒苦水,甚至大家建议其去求助专业人士,每次都是满口答应却一直拖着没去。

而最近得知我朋友家娃也出现类似状况,内耗非常严重,能把自己琢磨到自闭。

好在他们家发现问题后就立刻带娃去医院,并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虽然我对这类不是太懂,通过沟通和接触也大概了解一些情况。他们大部分人无法很好的控制负面情绪,时常被其左右,其实也知道这样做,这样想不对,但就是没有办法走出来,会不受控制地去想一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例如过度对未来生活的担忧,对现在以及过去自己的不满,尤其是对过去“失败”的自己。

已经发生过但事后复盘时越想越气,哪怕只有一小点差错也会牢牢揪住不放,总认为如果当初“我”不那样做,现在就不至于如此;或是如果当初“我”那样做,肯定就比现在好。

这样反反复复,颠来倒去,早已把自己搅得一坛糊泥。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不良的思维模式,试着分析,若有不同意见看法欢迎各位在留言区补充:

01、非黑即白的思维模式

呃~~~  对于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来讲,很难沟通,真的很难。

在他们的认知中,认为事物只有绝对的对与错,没有中间过滤地带,是一种较为极端盒直接的思维模式。

他们将事物或人简单的两极化区分,忽略中间的过渡带,以及本身就存在且不可悲忽略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拥有这样思维的人,做人做事往往会表现出教条,片面,僵硬或极端,同时也会给人一种缺乏逻辑之感。

大白话讲:可以暂时理解为“眼睛里容不下沙子”。

如果有这样思维的人会在朋友没有及时回复自己微信信息时,出现如下的想法:他是不是故意不理我。

如果要是超过他自己设定的心里限制时间,则会立马认为此人非常差劲,又或者会设想他是不是手机没电,手机丢了等各种不可抗拒因素,总之会有很多自己额外的设想在其脑子里盘旋不去。

可以理解为:短短十分钟早已演完一部大片。

但实际上朋友没立即回复微信信息,这中间会包含有很多情况。

例如:当时在忙一个紧急项目,手机设置静音且没带在身边,又或是突然腹痛冲向厕所正在“大嗯嗯”,太过于匆忙而没拿手机。

另外,如果遇上自家小孩考试成绩不理想,立马就会觉得他是不是早恋了,是不是学习态度不端正,是不是脑子不够灵光。

往往会忽略有可能这次考试范围或题型说不定是自家小孩没有复习上的知识点,亦或是本身这次测试题目就是他的弱项,还有可能考试当天恰巧遇到身体不适。

但有此思维模式的人则不会想那么多,大部分情况只会产生简单的是与非,对与错,特直接,特两极。

换个角度,我们互换反过来想,其实有这样思维的人,他本身也在时常经历着痛苦。

他可能会认为:为什么这个世道老是不如人意,做什么事情都让自己不顺心,身边的人都不懂自己。

久而久之,他们会困顿在自己的思维枷锁里。

改善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用老辈子们常说的一句话:三思而后行。

说话做事时,时常提醒自己:脑子可以稍微靠前,而嘴则最好稍微靠后。

多多去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或是看看纪录片,文章等,尽量拓展自己。从中认识到这个世界,无论是事物还是人都不会是绝对简单到只存在对与错,黑与白。

要明白我们生活中很多事情是无法确切定义,要学会接受和理解这种模糊状态。并不是所有事情一定要去挣个高下,事实上这也是无法做到的。

比如,人际关系中的感情深度就很难用一个标准去定义和衡量。

02、情绪化思维

不要带着情绪去判断人和事,甚至揣摩别人。

尤其是在工作中被领导批评后,越想越气,愤而提出辞呈,头也不回的甩门而去。

走的时候是挺潇洒,但也会伴随一系列的后续麻烦。

例如没有考虑辞职后的生活安排,自身经济条件等等。这可都是非常现实且棘手的眼前事。

当然不得不说有些时候真的很难完全控制好自己,毕竟泥菩萨也有三分火气嘛。

情绪会让我们大脑充血,气血上行之时,我们眼前所见心中所想就只能是事物或某人的某一方面,尤其是厌恶的一面,讨厌的一面。

人嘛,本来就有七情六欲,像嫉妒,悲伤,焦躁,冷漠等。

如果身边人突然有天变得非常优秀,而他在你的印象里根本不是这个样子,外加从小并不如你优秀。那么嫉妒,羡慕之感油然而生,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只是我们不能让已产生的嫉妒情绪无限扩散,甚至是任由它驱使我们带着某些恶意去揣测和臆想别人,这显然就不对了。

更不应该觉得他之所以有现在的优秀是因为某些见不得人的隐形规则,或是靠不正当手段得到。

被嫉妒情绪冲昏了头脑, 当自己感到不良情绪出现苗头,牵引自己走向深渊时,请记得及时慢下来,停下来。

平静之后再去思考和行动,而不是被情绪牵着走。 

别人的成功有其自身的努力,在你见不到的地方他们也付出了很大的精力,当然有时候运气,机遇也会占一席之地。

如果他们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外加顺风顺水,那就会呈现不一样的效果。

03、自我中心化的情绪思维模式

有这样思维的人总是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是唯一正确,时常忽视他人的观点,忽略他人的感受。

最常见的例子:总是打断别人的谈话,并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日常交流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了解到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人他们在说话时,充满了大量关于自己的感受描述。

最常用的句式:“我认为…… ,我觉得……”

甚至于在他们表达时,其他人若是有反驳意见,或是想插话,还会被他们无情打断或直接忽视。

当他们长篇大论描述完自己的感受后,还希望能够得到他人对自己感受的认可。

在整个过程中不会去考虑事情的全貌原由,顾忌他人感受和处境更是很难出现在他们的人生词典里。

拥有这类思维模式的朋友们,我们不难发现在人际关系上,他们很容易导致彼此时常处在紧张状态中。

在团队或集体中他们往往很难跟人友好的合作下去。

那么,如何才能意识到自己是否也有“自我中心化的情绪思维呢”?

可以自行观察,一一排除:

例如:集体团队活动中,自己频繁地与其他成员产生矛盾,而且矛盾的根源大多是围绕着自己。如自己提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或自己的想法没有被采纳。不愿意心平气和听别人的观点和诉求,在遇到矛盾时不是去寻找平衡化解而是愤然离开。甚至还固执地认为自己没问题,有问题的全是别人。

又如:在多人聊天时,总爱抢话题,或是主导话题。很快将话题引到自己感兴趣或与自己有关的内容上,且不顾旁人的大谈特谈。

等等。

如果有以上状况,就得在平时稍微注意点啰。

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对不同观点持有包容度。学会互惠互利,求同存异,平等共处,不过度干涉别人,这样大家才能友好共处。

04、拥有固定思维模式

通过学习了解到固定思维模式是指个体在认知和思考过程中倾向于采用一种固定而受限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通常由过去的经验、观念、信念等因素所塑造,对新的情境和问题缺乏灵活和创新的应对能力。

人一旦待在这种思维模式的温床中,就会表现对新观念,新技术等一切新模式,新东西的抗拒,也不愿意改变,只求“稳定”,但凡有一点变动,则会引起情绪的大起大落。

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情是在工作中,集团公司为了提高各个子公司效率,引进了一套软件,需要全体员工学习并熟练掌握。

这时我所在部门就有同事表现出极其不适应,在学习新软件上很懈怠。

但为了进度和效率,领导私下跟他谈话得知:他习惯原有的工作模式,本能排斥新东西,然后又担心自己学不会新软件被调岗,同时又害怕原有工作模式被改变,节奏被打乱,所以导致完全学不进去。

其实这位同事做事稳重踏实,人也不笨,但他就是不愿意试着改变,就想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哪怕一直做最基础的工种,他也全不在乎,他就是骨子里不愿改变。

试想一旦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思维,长此以往就很难挪动了,年纪越大越不愿意改变。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平时要用成长型思维看待自己以及周围的人和物,最好做一个长期学习者。

不局限在固有思维中,要不断学习,接受新鲜事物,新科技新资讯,勇于尝试新东西。

失败不可怕。

一两次失败并不会把人直接定义,我们要把失败看作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不要因为一次两次失败而垂头丧气,进而对自己妄加否定,认为自己比别人笨,比别人低一头。

就像我前面举例:一次两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很正常的事。课本那么多,辅导书那么多,一个人怎么可能做到全部都复习,再说并不是每次考试都能考到自己的强项。

我们最应该做的是在遇到失败后,冷静客观去分析得失,把不利转换为优势,争取在下次考出好成绩。

如果遇事都用这样的思维去分析,去制定学习计划,职业规划等,不愁做不好。

记住,千万不要遇事不顺就灰心,断然否定自己。

05、内耗严重+过度追求理想的完美

朋友的娃是位内耗严重的小姑娘。

近半年把自己以及家人“折磨”得心力憔悴。

在外表现很好,完全不像会抑郁,会内耗的孩子,可是一旦回到家里,尤其是晚上或是“发病”时,则是完全变了一个人。

甩东西,乱发脾气,歇斯底里大喊大叫大哭,家人说什么都不管用,只会自己“折磨”自己。用我朋友也就是她妈妈的话说:“如果不加以干涉,是一个自己能把自己琢磨到自闭的人。”但并不是天天如此,正常的时候很正常,也知道自己那样做不对,只是一旦脑壳转不过弯,思想卡壳时,那就不得了。

小孩很内耗,过度追求她心中的“完美”。

而这样的完美又是不切实际的完美,可以说完全是她自己臆想出来的所谓的完美,实际上跟她现有的能力完全不沾边。

在她心中她以为她能达成,但事实却是事与愿违,而最为恼火的是她完全看不见自己的努力,进步和改变。

凡是没能达到她心目中的完美标准,外放表现就是前面提到的她“发病”状态。

这娃目前完全被这种臆想的“完美”和实际的“差劲表现”深深刺激,并被牢牢捆绑住。

现目前已导致她压力巨大,此外还有很强烈的挫败感,并影响到其身体上的健康,体重在最近几个月下降严重。

一周前听我朋友讲,现在带着娃在进行心理治疗+调养身体。

希望早日走出来。

06、灾难化思维,看到的永远是批评与不足,或是没有收敛且刹不住的臆想

一件事或一个人,他的眼中看到的永远是负面东西,甚至于还是被放大的负面信息。

对于事件和人物本身所展现出来的积极,阳光面从来都是主动忽视掉。

说实话,我很难理解这样的思维模式,我感觉这是很多种不良思维模式的叠加升级版。

因为在面对问题,困难时,看到的永远是最坏的结果。你说防范于未然吧,做最坏的打算吧,不尽然。

他们认为某些结果不可避免,但实际上可能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在他们不断推演不断纠结中,就变成一件非常炸裂的事情。

写到这里我想起一件学生时代发生的事情:我同学外出购物时没接到他家人打来的电话(当时手机支付还未普及,且街上喧哗,听不到手机铃响很正常),他家人在一个小时内连续打了不下10个电话。

后来回拨电话时,就听见他家老爸在电话里大声训斥,还说这么久没接电话,以为他在学校出事:担心他被人打,外出时被车撞,或是被校外小流氓抢劫……

总之他老爸把他能想到的“意外”全想了一遍,并大声讲了出来。

我当时很震惊。

直到我同学有次感冒生病,引起全身酸痛,他那毫无边际的思维一下就干到了外太空,我才意识到:“遗传真的很到位”。

他比起他老爸有过之而无不及。

我带他去校医输液打点滴,他不停问医生他全身酸痛是不是有其他问题,是不是不治之症,为什么感冒会这样。

医生让他冷静点,不要乱想,来输3天液就行了,就是比普通感冒稍微严重一点。

但我同学当时根本不理会,因为感冒引起浑身酸痛让他完全失去了往日的状态,他认为感冒就是流鼻涕,咳嗽,而这次不一样,肯定有另外的隐藏病情,是校医一直没有说清楚。他有权利知道他的病情具体情况。

过了这么多年我依然还能清楚记起校医当时看他的眼神,以及脸上毫不掩饰的表情。

因为我那位同学一直不停碎碎念,不停胡思乱想:“自己肯定得了肺癌。不对,浑身酸痛也可能是得了骨癌。肺癌+骨癌!~ 天啊~~ 怎么办呢,自己还这么年轻,还没恋爱结婚。网上帖子说有些癌症的症状就是这样。怎么办?怎么办?肯定活不了多久了,家人怎么办,自己要不要告诉他们。”

他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维中,无论我和医生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接着他就边想边哭。

我当时也没其他办法,就让他自己哭,自己不停碎碎念。

想着,等他发泄完再说吧。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的这位同学现如今活蹦乱跳,身体棒棒。估计这事早已被他抛到九霄云外,只是他的这种灾难化思维仍然伴随着他,只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已经有些许改观。

他其实也常常聊到这个问题,他认为很大原因是其父亲带给他的,毕竟常年生活在一起多少都会相互影响。

这种思维方式也常常导致他和他的家人过度焦虑。

写在最后:

以上就是列举出的6个不良思维模式,读到这里或许大家也会或多或少怀疑自己也存在着某一方面的问题。

仔细想想这些我们列举出来的不良思维模式,其实在平时也没什么大问题,并不会经常出现,而是在我们处于特定的环境,特定时间或某些人际交往时,才会出现。

而不能否定的是:有些思维出现后,的确会裹挟或是挟持着我们不由自主地陷进思维怪圈,产生负面情绪,负面思维。

若长期如此,则会走进它的囚笼。若不加以干涉,则会深陷其中。

所以呢,请各位重视起来,当然也无须过度紧张,千万不要自己吓自己,过度对号入座。

嗯呐~~~ 感谢各位看到这里,那我们下次继续聊啰。

拜了个拜~~~~

古德拜~~~~ 

Good Day

2025.1.13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