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该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什么?——听张偶香老师《青山处处
一是学“如何精心设计教学流程”。这堂课教学流程非常清晰。紧紧围绕“悲痛”“纠结”“伟大胸怀”这些关键点进行学习。通过细节描写,体会人物内心这一主要问题设计学习活动,中间穿插朗读和听说表达训练。学习方法后再进行迁移练习,回顾当时的情景,借助细节描写去写毛主席当晚的所思所言所做,升华课文主题。学生练笔完后,还安排展示和评价环节。流程虽简单但扎实,教学评一致,课堂运用板块式教学模式推进。之前听了不少课,看到的是一节课提问琐碎,思路不清晰,重难点拎不清,课堂思路乱导致听课也心烦意乱。语文新课标强调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自己的上课思路不清楚,怎么能教出思路清晰的学生呢?很多老师一再强调一般课堂3个主线问题就够了,其实这种说法很有道理。
二是学“让学习这件事真实发生”。整堂课学生默读大概5分钟,练笔至少5分钟,学生汇报、交流的时间不少于8分钟,前前后后加起来有20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是在真正的学习。何以见得?学生默读,圈画重点;学生朗读;学生练笔,将思考转化成文字;学生表达,将思维转化成语言......这些学习过程都是可以被听见或者被看见的。从学生听说读写训练展示成果来看,是有效的,学生表达比较流畅、朗读极具情感。学习这件事情,我们一般认为老师讲了学生就在学,可是事实上是我们自己一厢情愿的说法。借用李茂老师的说法就是:“你以为的学习,只是你认为他在学习。”如何让学习这件事真实发生?如何去监测学生的学习?张老师的一番操作给了我们不少启迪。
三是学“深入解读文本”。前面提到的老师紧紧抓住“悲痛”“纠结”“伟大胸怀”这些关键点,更让我惊讶的是她对课文相关资料的挖掘。课文中出示的两段资料,一是毛主席牺牲的亲人;二是毛主席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暗暗收藏毛岸英的遗物。让学生更加理解毛主席对儿子的爱,以及对国家做出的巨大牺牲。上课中我发现一个细节,在学习毛主席决定让毛岸英葬在朝鲜的时候。张老师的眼睛里突然有了一丝泪花。下课后,我和她核对了这个细节,她说:“幸亏忍住了,不然就落泪了。”我想,这是老师对文本深入解读的结果。因为深入解读文本,尝试去体会人物的内心,那种情感便自己侧面经历了一番。课文是一个例子,一个骨架。要去查找资料,搜集信息。才能让这个骨架更丰满。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探究紧紧局限于课文。
四是学“张老师的语言表达”。语言运用是学习语文最重要的能力。课堂上张老师提问精准,你会发现师生交流的效率很高。学生能清晰地知道老师的问题指向,老师能很快捕捉学生语言背后的信息。这与老师的精准表达密不可分。比如,学生在体会人物内心的时候,学生说了课文内容,老师马上评价:“你会联系上下文来体会。”在一些连贯语、小结语的表达上语言兼具准确、简练和优美的特点。我为什么如此欣赏这点。我认为语文教师应该是践行规范语言文字的榜样,教师准确的语言表达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有极大的正向激励作用。张老师平常跟我交流比较多,她也喜欢读书,喜欢看文化节目,这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五是学“学以致用的理念”。在这节课中,教了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运用方法。我是最近更加确信这种理念的重要性。最近读了吴忠豪教授《语文到底教什么》一书。书中提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解为主,教学流程是:初读—分段精读—总结提升。这种思路是混淆了教材内容和课程内容两个概念,把教材内容等同于课程内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方法、策略、习惯等等。只教课文导致最后学生只理解课文,对方法渗透、策略学习是没有落地的,一旦学习发生迁移,学生就会觉得不知所措。而张老师的教学思路是:认识领会(知识、方法)—实践运用—反思提升,所以重点是学方法,而非理解课文。
这堂课,还有张老师本身,都还有很多值得年轻老师学习的地方,比如张老师认真的上课态度——精心制作课件、认真试教、用心琢磨语言。听课是相互交流、彼此学习、互通有无的平台。通过交流,我对这堂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明白了每个环节背后的意图。在交流中,我也提出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在体现毛主席纠结的时候,可以用两个问题来引入。毛岸英为什么要回来?毛岸英为什么不能回来?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背后的原因。学生会根据相关资料、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经验去表达。如此,不仅能训练学生转化信息和表达的能力,也能够让他们更加体会到毛主席那种纠结的痛苦。这个想法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学校像张老师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他们都值得年轻老师学习。总之,你永远可以相信一位有着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所散发出来的专业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