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朝言夕省——我的求生记(外两篇)

2020-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郭娟妃

2020年5月3日。天气晴。福建闽清。

现在终于知道,删繁就简何其难。

春渐远,夏已至。炎热的天气让长年身着“保暖内衣”的父子俩有如热锅上的蚂蚁,尤其是爸比,早已迫不及待地开起了空调试图用人力阻止那一波波的滚滚热浪。儿子已经好几年没在中国过夏天了,此刻的他还不知道闽清的夏天意味着什么,只是,身着衬衫的他经常满脸通红,汗珠四溢。他还没有意识到此番夏天与他这些年所经历的夏天有何不同,但没事,很快他就会领教了。

厚薄被褥的替换是迎接盛夏的第一道工序。当然,现在这道工序并非绝对,人人都用空调续命的年代,对冷暖的感知都已经非常迟钝了。冬暖夏凉的愿景已然实现,人们在可以随心所欲控制温度的建筑内生活,手中的遥控器会带你从酷暑穿越到秋凉,在严冬享受到春暖。春江水的冷暖,只有鸭子才能体会到。

仪式感总是要有的,哪怕空调的威力再强大,也无法探测到人的所思所想。厚厚的床上用品增强了炎热的感觉,在视觉与心理上让人感到窒息。换吧,从满满当当的柜子里取出夏被,放置了大半年的被套被单上有着浓重的樟脑味,闻此味道,便不自觉地想到在夏季肆虐的蚊虫鼠蟑。夏天,从来都是嘤嘤嗡嗡,热闹非凡的。

被子好些已经陈旧了,我们觉得趁着以厚换薄之际也来个以旧换新,果断地扔掉那些平日里舍不得丢又颇占位置的棉被。但在取舍上又费了一些心思,这个看起来还挺新,可以用作墊被,那个材质又很好,丢了实在可惜,选来选去,最终只丢掉了一床。

取舍不仅在床单被褥之间,还在厚薄衣物的更新换代。

应该已经是第三次“血洗”衣柜了。那些一次又一次没有再穿却始终舍不得丢弃的衣物也终于被扔进了编织袋。何以不舍?未必是价格的问题,更多的是它代表的是一个时期,一种心情,一份念想,就像老歌,即便听到的机会不多,却有无论在何时何地听到都会泪湿眼眶的魔力,因为,它代表的是一种永远无法忘怀的心境,这种心境中可能烙印着一段往事,也可能是一个人。

我相信,我们穿过的每件衣服都是有灵魂有记忆的,它记着你对它一见钟情的样子,放光的眼神,惊艳的表情;记得你穿它时候得意洋洋的样子,昂首挺胸,自信满满。那时候的你,真的很年轻也很漂亮。

正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抵御不了年华的老去,所以才想要留住些曾经的美好以解惆怅,哪怕那条长裙的样式早已过时,那件衬衫的扣子早就扣不上,也还是想留住它,一如想留住那个早已不爱你却被你深爱的恋人一般。

扔件衣服扔出了无限伤感,一方面愐怀,一方面愧疚,愧疚的是曾经的自己永不满足的欲望,占有的欲望,攀比与虚荣造成了今日的垃圾成灾。

须得深切地反省。

这个家想要看起来清爽干净,还得不断地深挖细掘,做到断舍离虽说不易,这样的收拾却也警醒自己,浪费可耻,浪费有罪。

2020年5月6日。天气阴。福建闽清。

清早,收纸箱的人清理了堆放在门口的所有垃圾,至此,家里总算可以呼吸到新鲜空气,目之所及终于相对整洁。人在一座房子里住的时间愈久,空间就会越变越小,空间的缩小,伴随的是欲望的膨胀,几乎百分之八十的东西都非生活必需品,而是欲望的牺牲品。

这些天,我深刻地反省了自己。

买过菜,我和许鸿婕便前往文联找王方老师。马主席,朱老师他们都在。在文联喝茶聊天是非常自在的,看看他们的近作,听听他们的对艺术的认知与看法,每次都获益匪浅。朱老师的画我很喜欢,色彩淡雅清新,画面收放空白地恰到好处。加上王方老师独具匠心的题款,让整个画面高级亮丽起来,一幅大作便由此诞生。当然,我是一个外行人,我以我的喜好去解说朱老师的作品,它符合我的审美。前段时间,王老师慷慨赠予我和鸿婕几幅他们合作的作品,裱过之后大气高雅。恰逢鸿婕搬了新家,两幅大作往墙上一挂,为原本就漂亮的房子增光添彩,锦上添花。

在艺术上他们同样都谦逊低调。

我与王方老师是老朋友,他的性格天真浪漫。这不是我一个人对他的评价,“天真浪漫”一词最早是老爷子形容他的。老爷子与王方老师三十几年的好友,对他的为人与性格非常了解,最后,他用“天真浪漫”一词去形容他,此形容恰到好处,一点都不为过。

王方老师真诚,无论是艺术上还是在生活上他都堪称我的导师。我非常欣赏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见地。他说:“其实哪来的那么多大师,都是自封而已,大家有生之年都在同一个水平上学些皮毛,几千年的中国书法艺术和一百年极限的人生比一下就清醒了。这个大师那个大师的都是假象。在书法长河当中,每位创作者都会撷取一两朵瑰丽的浪花,这个不足为奇,谁也不要自认为得到了深海中的所有至宝,正因为无止境,才显得中国书法长河的伟大……”他的这番话我深以为然。

面对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们,我只想说,如果你可以走出你的方寸之地,去看看别地风景,你就会发现,我们渺小得如同一颗尘埃,没有谁会是这个世上不可或缺的人才,自诩了不起不过是自欺欺人。

王方老师很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所以,他对自己今天在书法上的造诣不自视过高亦不随波逐流,他正确的坚持,低调的行事,以及对世间万物的怜悯,让他在芸芸众生中显得分外从容淡定,与众不同。

每每与王老师闲聊,总是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聊至兴起处,王老师向我们俩撒起了狗粮。他说到了他们夫妻间的相处之道,一个进,一个退,一个示爱,一个喜迎。王老师几乎每天都给妻子发红包,只希望搏得美人欢心。妻子也时时夸奖丈夫的能力与魅力,丈夫天天自信满满,做起事来动力十足。他们俩均是二婚,关系却比许多原配更和诣美满,这其间的付出可想而知。听完他们的故事,我总结出一句话:“所有外人看起来很般配的夫妻,他们私底下一定也经历过千百次的置气,争吵,冷战,误解,而后不断地沟通,忍让,和解,包容,最后达到一个眼神,一个拥抱,抑或是只言片语就能直抵对方的心灵的默契,这是一粒粗沙与蚌肉的磨合,不经历血肉模糊的疼痛,何来光彩夺目的珍珠?”正所谓,只羡鸳鸯不羡仙,祝福老师永远幸福美满。

从文联出来的路上,许鸿婕又提起了昨晚在西滨公园散步完买豆腐脑时与“豆花西施”的一番对话,她觉得,这样的一个人很值被记录。卖豆花的那个女人因为我们夸她的豆花好吃,面露喜色,不由得打开了话匣子。她告诉我们,她已经卖豆腐花二十几年了,就是靠这个,她撑起了一整个家。她的丈夫是个残疾人,没有劳动能力,她有好几个孩子,就靠这一个挑子两担豆腐脑,她供孩子上完学走入社会并各自成立了家庭。她是笑着对我们讲这番话的,我当即称她为“豆花西施”,她问我“豆花西施”是什么意思,我说:“你是卖豆花的人里最美的!”听罢,她十分高兴。而昨晚上的豆花也特别甜。

家庭,一半是爱,一半是责任。无论是王方老师还是“豆花西施”,他们都值得我们学习。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

(以上两幅作品乃朱为林老师绘画,王方老师题字之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