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游记

2020-11-24  本文已影响0人  湖山先生

桂林游记

□  湖  山

1988年4月中旬,我作为带队老师,与二十多名电大学生一道,前往西南地区采风。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此次要去的桂滇川三省,不仅山川秀丽,风物多样,而且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对于我们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了解地方文化,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采风行程的第一站,就是令人神往的广西桂林。

“千峰环野立,一水抱城流”,这是宋代诗人刘克庄描写桂林风光的诗句。我们到达桂林不久,就去游叠彩山,登上山顶的明月峰,从拿云亭凌空鸟瞰,满城春色尽收眼底。漓江碧水逶迤,穿城而过,犹如一条灵动的飘带,两岸奇峰耸立,拥翠叠绿,一座座青峰下,街道纵横交错,房屋星罗棋布,远看城在山中,近看山在城中,奇异的山水风光,让整个城市充满了诗意画意,给人以无限的遐思。

 

 从叠彩山明月峰鸟瞰桂林城 作者在叠彩山风洞前

漓江边的一座座山,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内涵。与叠彩山毗邻的伏波山,是一座临江的孤峰,因汉代伏波将军马援南征路过此地而得名。山腰上的还珠洞,堪称文物的宝库,洞中的千佛岩,有400余尊唐代的佛教造像,造像面目和善,服饰简朴,刻工精细,体现了虔诚的佛教信仰。洞内100余件唐以来的石刻,体现的则是一种文人士大夫的情怀,北宋书画家米芾的自画像、南宋诗人范成大的《鹿鸣燕诗》,是其中的珍品。米芾1074年来桂林,在此当过临桂县尉,他作有《阳朔山图》,是最早画桂林山水的人。

洞口的试剑石最为奇特,巨石自洞顶垂悬而下,延伸到距地面寸许时嘎然而断,相传是伏波将军试剑所致,其实这只是一根溶蚀的残柱。试剑石又称“状元石”,据说唐宋两朝桂林曾出过两位状元,导游说把拳头伸进巨石的断口,恰好与石头和地面严丝合缝的人可以当状元。虽说戏言不可当真,但还是有很多人去伸手一试,以祈求福运降临。

 

桂林漓江边上的伏波山 伏波山还珠洞口的大悬石

距伏波山不远,又有一座孤峰,这就是著名的独秀峰。独秀峰在桂林王城内,山峰突兀而起,陡峭高峻,气势雄伟,有“桂林第一峰”之称。我们来到独秀峰下,上山的入口已经封闭,不向市民和游人开放,山崖上刻有“南天一柱”四个大字。独秀峰下的读书岩,有一百多块历代石刻,最有价值的当数《大比宴享即席劝驾诗》,作者是南宋的王正功,“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就出自这首诗中,从这里开始至今八百余年,一直是评点桂林山水的经典论断。

独秀峰下的王城,是桂林历史文化的窗口,历来有“阅尽王城知桂林”之说。王城建于明洪武五年,是朱元璋七侄孙靖江王朱守谦的府邸,这里先后经历了十一代十四位靖江王。明末清初,王城被清定南王孔有德所占,成为定南王府。清顺治九年,农民军李定国攻克桂林,孔有德走投无路,纵火自焚,有着二百五十多年历史的王府化为焦土。孔有德的女儿孔四贞劫后余生,被孝庄皇太后派人带回北京,认作养女,并被封为和硕格格,成为清王朝唯一的一位汉人格格,和硕格格死后,被葬在北京复兴门外的公主坟。战火烽烟早已远逝,残存的王城遗址归于沉寂,成为桂林历史的记忆。

王城被废后,清政府在这里建立了广西贡院,贡院规模最大时,有号舍五千余间。大清朝二百七十年,广西共考取了五百九十余名进士,四名状元,这四名状元全是桂林人。宣统年间,贡院东侧改作初级师范学堂,西侧改作模范小学,并在此设立了广西图书馆。民国十年,孙中山率军进驻桂林,在王城设立大本营督师北伐。1952年,王府改为广西师范学院的校址,现在叫广西师范大学。

 

有“南天一柱”之称的桂林独秀峰 明代靖江王的府邸——桂林王城

芦笛岩在桂林的西北郊,桃花江之畔。这里群峰环绕,碧水长流,山下的芳莲池碧波荡漾,岸边垂柳青青。一百万年前这里是一个地下湖,由于地壳运动山体抬升,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湖变成了山洞。洞顶的滴水落到地上,生成从下向上生长的钟乳石,一些中空的石柱,轻轻敲击时会发出的清越的声音。这些天然形成的石乳,千姿百态,拟人状物,在五彩灯光的照耀下,营造出各种如梦如幻的意境。水晶宫是芦笛岩最宽阔的地方,最宽处有93米,最高距地面18米,洞底地面平坦,空空荡荡,可容纳上千人。在这里演奏室内音乐,不需要任何音响设备,就可以达到音乐厅的效果。洞中的奇景,引得大家纷纷拍照留影,一位带有单反相机的同学,有求必应,直到把一卷胶片消耗殆尽。

  桂林芦笛岩内的石柱石幔 作者在桂林芦笛岩 作者与部分电大学生在七星公园的合影

第二天上午,我们乘车前往阳朔。桂林至阳朔80公里,沿途群峰连绵,阡陌纵横,一派秀丽的田园风光。公路上,一队高鼻蓝眼的老外,骑着自行车快速前进,他们是骑行爱好者,与他们相遇时,彼此都会友好地挥手打招呼。这种骑行既是一种体育运动,又是一种欣赏桂林山水的旅游方式。

上午十点半,我们在杨堤码头上船。杨堤在阳朔县北部,是游览漓江的起点,从杨堤到兴坪18公里的江段,是漓江山水的精华,这里的山比起桂林,更高更大,更青更幽,江水也更深更绿,清澈见底,风景美的如同仙境。这些电大的文科生,都曾读过描写桂林山水的文章,然而只有置身于这画山绣水之中,才能领略“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的真正含义。

游船缓缓而行,附近的鲤鱼滩上,一座石壁临江耸起,石壁上五颜六色,恰似一条巨大的鲤鱼挂在峭壁上,有头有尾,有鳞有鳃,故名鲤鱼挂壁。前面的一座尖峰,形似闭目静坐的观音菩萨,峰前的小山,像一个正在顶礼跪拜的童子,名为童子拜观音。对面突兀而起的山峰,似一支巨大的毛笔,大自然这位丹青画师,把漓江山水画的巧夺天工。杨堤下游2里处,有一座翠竹掩隐的村庄,青砖黑瓦的农舍伴江而立,村前一片石滩,礁石突兀交错,江水在此激起阵阵浪花,风光别具一格,人们把这片礁石称为“浪石”,岸上的村庄叫做“浪石村”。

游船在峡谷中穿行,两岸奇峰林立,水曲天窄,笔架山、狮子山,高低错落,从北向南,飞凤山、白兔山、金鸡岭依江傍水,比肩而立,一座座山峰连绵不绝,各呈姿态,互相衬托,简直就是一幅幅立体的彩墨山水画。

距兴坪4公里处,是著名的九马画山。高宽百余米的石壁上,青绿黄白,五彩斑斓,色彩的变化和轮廓线条层次的明暗,勾勒出一幅骏马图,马的神态各异,有的静静伫立,有的低头饮水,有的昂首嘶鸣,有的扬蹄奔跑。当地有民谣说:“看马郎,看马郎,问你神马有几双?看出七匹中榜眼,能见九匹状元郎。”我们这些人,面对着画壁指指点点,经过船上导游的确认,多数人可见四五匹马,最多的可见六匹马,要想真正看出九匹马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阳朔漓江的九马画山   阳朔漓江的黄布滩的美丽倒影  作者与部分电大学生游览漓江时的合影 作者与部分电大学生游览漓江时的合影

从画山顺流而下,就到了黄布滩。滩底有一座米黄色的石壁,透过清澈的江水往下看,好像一匹黄布铺在江面。下行到朱壁滩,这里江面宽阔,水平如镜,右岸大小不一的七座山峰,亭亭玉立,浴水而出,水中山的倒影,比岸上的山还要清晰,山的姿态,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别有一番情趣。近代诗人吴迈对此作了形象的描绘:“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

船过兴坪古镇,青山逶迤,碧水弯弯,迎面是一片宁静的浅滩,还有一排排翠绿的凤尾竹,凤尾竹随风摇曳,婀娜多姿,朴实中透出文雅的气质。导游告诉我们,这里是电影《刘三姐》的一处外景地,阳朔周边的许多山水风景,都被摄入这部电影中,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漓江边上的碧莲峰,是阳朔县城的主峰,山形上尖下宽,山上树木苍翠,从远处看去,就像一座绿色的金字塔。江中山的倒影,仿佛徐徐绽开的莲花,故名碧莲峰。游船靠近码头时,抬头可见山腰石壁上刻着一个巨大的“带”字,这是清代阳朔县令王元仁所书。一个“带”字,带给后人无尽的联想,有人从中揣摩出“一带江山,少年努力”的笔意,至于其真实的内涵,一直显得高深莫测,耐人寻味。从码头下船上岸,没有来得及进阳朔县城,就乘车返回了桂林。

阳朔漓江边上的凤尾竹 阳朔碧莲峰神秘的“带”字

下午四点半,汽车到达终点象鼻山。象鼻山是桂林的城徽山,山峰像一头形神毕似的大象,伫立在桃花江与漓江的交汇处,象鼻伸进漓江低头豪饮,象鼻与象腿之间,是一个巨大的圆洞,江水穿洞而过,如明月浮水。山顶耸立的普贤塔,建于明朝初年,因形似一尊宝瓶,又被称为宝瓶塔,在佛教传说中,象征和平、美好和幸福。我们没有过江上山,站在江边远远地观赏,这样才能获得最佳的审美感受,正所谓距离产生美。两天的桂林采风,至此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下一站将前往云南的昆明。

作者在桂林漓江象鼻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