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2:警惕阻碍共情的沟通方式
一、道德批判
道德批判是常见的错误沟通方式,我们经常会以他人的一个行为而直接在道德上标签化他人,如责骂、贬低、批判、比较、评断。比如,我们遇到领导分配了一个我们不想做的任务时,我们评断他们是不可理喻。我们总是倾向于分类、分析、以及标签化他人,而忽略了他人的需求。
我们总是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和评判的标准,比如,当我们的对象想要更多的关爱时,我们有时会认为他们太“黏人、不独立”。但当我们想向爱人要更多的爱时他们就是冷漠不体贴。发现没有,道德评判太常见了,但是并不客观。
同样,当我们被他人道德评判时,我们更应该看到他们这种评判背后的个人需求。而标签化和评判他人,容易产生矛盾升级包括肢体矛盾。
二、与他人比较
比较其实也是一种评判,把我们自己和伟人或成功人士做对比,我们就会感受到这种评判的负面力量。本来取得一定小小成就的欣喜在对比下可能会荡然无存,反而产生了沮丧。把朋友家人与他人对比,也只会让他们自惭形秽,增添隔阂。
三、否认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情绪的责任人会死我们自己,我们要对我恩自己的思想、感受、行为负责。我们经常用“他人如何如何”的句式而模糊了自己的责任。比如,你让我很生气,这句话就是在说你才是我生气这种情绪的责任人。
我当我们把自己行为归因为他人或外在因素时,我们就是在否认自己行为的责任,比如,类似“我不得不做...”的句式,如果领导布置一个任务,我们就不得不做,因为是领导布置的。可能你会惊讶,难道不就是这样吗?是这样,但是这种说法否定了自己的选择权。
这种不得不的句式是危险的,因为它排除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我们应该用,我要去做领导布置的这个任务,因为我想要保住我的工作。我知道,这种说法突然把责任都转移到了自己身但是这难道不是更底层和本质的事实嘛?
当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思想和感受背后的责任时,我们是危险的。
四、其他错误的沟通方式
另一种阻碍他人共情的交流方式是把我们的需求作为要求强加给别人,需求是完全把选择权留给他人,而要求是利用责备或潜在的惩罚直接或间接地威胁他人满足你的需求,二者有本质的区别。
此外,阻碍他人同理心的方式还有:“总是把奖励和惩罚和具体行为一一対应。当我们说某人值得奖励或惩罚时,就已经假设了某种好或者坏。我们希望他人满足我们的需要应该建立在他们自己能看到的利处,而不是为了避免惩罚。
我们的社会文化总是让我们倾向于评判他人而非把注意力放在我们的感受和需求上。实际上,我们应该完全和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做朋友,允许他们的存在并表达。而这,是《非暴力沟通》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