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为什么把大家都燃哭了?

2017-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爱影屋

上周四,严肃八卦发过一次印度国宝级演员阿米尔·汗的访问

本周末,由阿米尔·汗主演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社交网络上引发了极大的反响。几乎每个看完的朋友都要专门发条朋友圈。

仅仅一个周末,这部电影也由上映前的豆瓣8.8分,现在攀升到9.3分

而由于此前万达跟华谊的纠纷,《摔跤吧!爸爸》在万达的排片非常少,也就严重影响了这部电影在全国的排片率。

上一次冯小刚微博控诉万达不给《我不是潘金莲》排片的时候,其实那个片子的排片量远远高于现在的《摔跤吧!爸爸》。《我不是潘金莲》是每个时段都有,不给大厅;本周日《摔跤吧!爸爸》在最繁华的北京万达CBD店只有两场,早上8点半一个小厅,晚上11点多一个VIP厅。

去年王思聪给冯小刚的回复里说过万达有竞业协议的高管跳槽去华谊,万达会有“不悦”,还说过对冯小刚的片“不看好而降低排片量”,暗示《我不是潘金莲》的低排片是商业安排。

所以现在是万达的“不悦”加重了?还是万达特别不看好一部来自印度的女权+运动电影?

但毫无疑问,观众对这部“看似不会流行的印度电影”,非常买账。

——————————

【以下内容含有轻微剧透,但本片剧情没有太大悬念,知道些剧情也不影响观影】

《摔跤吧!爸爸》最大的标签是:女权

大家都知道印度妇女处在一个非常弱势的地位,不能享有和男人同等的权利、小小年纪就要出嫁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强奸案频发政府却不作为。

这样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一位摔跤冠军爸爸,想让自己的孩子继承衣钵,完成自己“拿一枚国际金牌”的想法。

但他一连生了四个女儿。

某一天,大女儿和二女儿展现出了惊人的“打架”天赋,能把男孩子打到鼻青脸肿。

于是摔跤手爸爸灵光一闪,啊,可以培养我的女儿当摔跤手啊。

当两个女孩剪短了头发,绕着村子一圈圈跑步的时候,村里的人都以为他疯了。妻子也说:“摔跤是男孩子的事。”爸爸答:“你觉得我们的女儿不如男生吗?”

这个故事开始于父亲的强迫。

两个女儿觉得体育训练苦不堪言,电影配乐里的歌词都在唱:爸爸是独裁者,爸爸在虐待我们。

因此在“女权”的话题上《摔跤吧!爸爸》一直有一个巨大的争议是:女儿们是为了帮爸爸实现愿望而忍受艰苦训练,含泪看着自己的长发被剪掉,那这是另一种强压父权,女儿是爸爸补偿自己遗憾人生的工具。

但这个里面的细节是:父亲要训练女儿一年,一年后见分晓。

在被父亲训练上了赛场之后,大女儿和男孩表现得旗鼓相当。一场比赛结束后,她主动问爸爸:“下一次比赛是什么时候?”

我想这是电影中国译名的来历。“摔跤吧!爸爸”,是女儿跟爸爸说:我们摔跤吧,爸爸。

女儿是喜欢摔跤的。

另一个问题是,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情况。跳出大环境去讲“理论上应该有的自由”,大概也是某种“何不食肉糜”了。

摔跤手爸爸一手将女儿塑造成了专业摔跤运动员,而且明确表态自己不会把女儿当交换工具送去嫁人,女儿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这在印度就是很与众不同的父亲。

还有一个直接表达创作者观点的细节是,两个被迫练摔跤的女儿去看别人结婚,抱怨自己的父亲魔鬼训练异想天开。

被迫出嫁的新娘子听到以后,反倒羡慕她们:你们的父亲让你们拥有自己的生活,为了你们和全世界对抗,忍受嘲笑。

在这部电影的最后也暗示了,村子里有一批女孩都在练摔跤。爸爸为女儿手工打造的摔跤场成了女孩们训练摔跤的小小基地。

一路走来的爸爸也说,自己的女儿,是在为全国的女孩子而战。

她用自己的生活方式为印度的其他女性提供另一项选择,女生并不是只能相夫教子与做家务,她们也可以像男人一样生活。

——————————

在最醒目的“女权”之外,《摔跤吧! 爸爸》又真的是一部非常有趣且好看的运动电影

原来摔跤在我这种运动盲的心中,就是两个人相互拧在一起,不知道他们怎么算赢怎么算输。

看完了《摔跤吧!爸爸》,觉得自己差不多看懂摔跤了。以后在电视里看到女子摔跤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连看到摔跤场地都会觉得有点燃。

说一个励志故事是容易的,把运动拍出精神来是很难的。

这部电影从第一场爸爸的摔跤比赛开始就很精彩,慢动作放大了动作的技术性,拆解了运动步骤。男主角说:摔跤要用脑子。这个理念也始终体现在本片运动戏份里。

小女孩的摔跤戏,每一次都不同。跟男生对抗,拍出了女性挑战性别歧视的感觉。

扬起的黄沙要没过屏幕,女主角吉塔像只野蛮的小狮子一样生机勃勃。

长大后的国际赛事戏份里,性别已经不再重要,但那种“面度强敌只能更强”的压力,拍到位就是把观众看哭的“燃”。

父女关系也通过摔跤来表现。

已经走到现代都市里的女儿,用体育学院里的方式挑战父亲的经验主义。眼睛里的是叛逆和置气,而父亲在喘息中拒绝女儿对自己“过时”的批判。

——————————

印度电影有载歌载舞的传统。画面和音乐都有种魔性感,可放在电影中却不违和。

《摔跤吧!爸爸》里的印度音乐,每一次出现都很合适。

魔鬼训练孩子们的痛苦表情配上音乐特别可爱。

大女儿吉塔长大后到了大城市,配乐是舒缓的少女心绽放。

本来对印度音乐没什么感觉,散场时响起女孩子们训练的音乐,有几个观众甚至被感染到跟着哼起来。

搭载着一个好故事,隐隐透出一些血液里的“传统”,比满嘴弘扬传统文化却拿不出及格作品强多了吧。

《摔跤吧!爸爸》有些地方也许还有争议

比方说,从摔跤到女性自由的“说理”是不是可以再自然一些?

还有女主角吉塔是用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去挑战父亲的经验,被安排成了彻底失败、运动生涯崩溃,于是哭着再回到父亲的规划之中。“爸爸”这个角色,是不是主角光环太强了?

不过这些都是小问题,整体来说,因为《摔跤吧!爸爸》是个太过典型的励志故事,可能会让人有种“都在意料之中”感觉。

当然可以说,励志运动电影都是这种套路:做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用超强的意志去做,让世界为你侧目。

但一样的经典故事模板,有人讲出来就是干巴巴的虚伪的励志,《摔跤吧!爸爸》却能在细节和眼神里表达出很淋漓尽致的情感。

抛掉那些女权、体育、爱国主义的标签,就算我什么背景知识都不知道,什么衍生意义都不去想,还是会忍不住喜欢女孩子们的眼睛。

那是“很想赢”的感觉。女孩子们不管是在泥地里还是在洁净的赛场上,不管是穿得破破烂烂的还是一身专业运动服,都闪耀着光芒。

单单是这种眼神,就很催泪了。

故事模式也许容易复制,但创作者必须很动情很投入,才拍得出这样有煽情效果的眼睛。

在摔跤手爸爸第一次讲述“五分很难很罕见”的时候,我就猜到最后一定会用到这个来取胜。但决赛的那场戏,我还是被剧情催出了紧张和激动。

套路做到纯熟极致,还是很得人心啊,让观众无法拒绝。

————————

《摔跤吧!爸爸》整个剧组都非常敬业

拍好这部摔跤传记电影,最重要的就是真实感,无论是摔跤部分还是演员的年龄状态。

阿米尔·汗片中四位“女儿”为了演好摔跤运动员,集中在一起训练半年多。

演少年吉塔的演员Zaira Wasim进组时十分羸弱,面对压力也有点脆弱,所有人都深深怀疑她行不行。

而到了电影中效果很惊艳了,有这种惊人气势和爆发力,和之前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分不开。

其实年轻演员训练时内心深处叫苦连天。而伤了痛了都忍着不敢出声,因为太珍惜这次机会了。

演青年巴比塔的Sanya Malhotra为了电影里面的一分钟不到的摔跤镜头,居然也跟着训练了九个月。

演青年吉塔的Fatima Sana Shaikh训练期间骨折了。而她却因为拖累剧组而感到很愧疚,“感觉糟糕透了”。

后面一些拍摄都是克服着伤痛上阵,可只要摄影机对着她,她就是所向披靡的。

爸”这个角色,是不是主角光环太强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