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散记 10】:简化生活
游走经历让我感受到生命的珍贵与无常,领会到灵魂在人生中无可置换的份量,而这种觉醒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减轻了对物质世界与名利场的留恋,减轻了在这可视世界的拥有欲,原生的小资情调也随之减弱,淡薄起来,渐渐进入“断舍离“之清简领地。在捐出大部分物品与家具给慈善机构以后,生活开始显现出清晰简洁的轮廓,内心也随之而轻。在衡量生命意义与时间关系之后,我又作出非同寻常的决定,带着简单行囊,踏上寻找美好事物、善待自己的旅程。这一切似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自然出现,水到渠成地来到眼前,也是2018年5月出版短篇小说集<<北极光下>>之后的又一人生事件。
开始进入降低物质欲望,简化生活时,还在加拿大北部风景优美的小镇居住。其实我并不知道国内有不少人捧热“断舍离”生活模式,也没有读过日本作者山下英子的书<<断舍离>>,根本不了解她的观点,直到前些日子侄女购买系列书,并阅读其中一本,才知道原来已有人开始总结、著书。不管出发点如何,过程如何,结果或许都一样:简化了物质生活世界,把时间留给精神世界。
简化物质生活的正面作用除了把闲置物品变为可用,以微薄之力资助有需要的人,同时减少新垃圾,还可以让人头脑更加清晰,人生目标更加简单明确。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款式多样的衣服,我给自己制定“进出平衡”原则,如果想买一件衣服/物品,必须得捐出一件同类功能的衣服/物品,如果不舍得捐,就不能买,这原则帮我保持旅行箱子空间,也避免浪费钱财。
享受简化物质生活过程带来的成就感和愉悦感,让我视野更加清明起来,自然就会生出分享和传扬的念头,犹如前些年开始跑步时所获与惊喜,总想与人分享跑步“福利”,鼓动别人都来参与运动。然而,在物资丰富的年代,在商家营销策略高超的现代社会,在人们欲求无止境的环境中,与人分享简单生活模式,似乎是逆流而行的事,又或说是不自量力的事,除了招致一大波的不理解与推诿,更多人还是乐于徜徉于不断拥有的物质世界里,沉迷于欲望和虚名的海洋。
在加拿大期间,我只注重简化生活带来的正面作用,忘记了任何事物都有其双面性。简化生活带来了时间的充裕和心灵的轻松,但却大大降低我日常生活的技能,烹饪技术和做家务耐心急速下降,曾经可以主持高水准的20人家庭聚会水平踪影全无,曾经做出餐厅级的菜肴水平,变成现在吃什么都感恩,不挑剔,只求清简、健康。对饮食的要求简化成健康和基本营养,自然会影响购食材的耐心和水平,幸好加拿大食物质量和安全系数很高,且都是在大型超市购物,只要价格合适便交钱走人,不用担心和思考太多,因而购物水平也渐渐下降成“机械型”,购物耐性严重下降。
习惯了加拿大商场、超市开放式和尊重顾客式设计,习惯了买到所需物品便可以迅速离开的购买路径与模式,因而在加拿大购物不属于压力,更没有压抑的感觉,反而觉得效率很高。
回国后,依旧会以极简生活模式买菜做饭,因着年轻时对农贸市场新鲜欲滴的蔬菜之记忆,我很自然会到农贸市场去买菜。很不巧,家乡的几个大农贸市场都在改建,全部摊子都搬到市场旁路口,卫生自然也就跟不上,加上海鲜摊子的脏水淹没了路面,无法下脚,只好逃离市场。幸好居住地附近有个已经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的菜市场,干净明亮,不会让我狼狈不堪,懒烹饪的我也忍不住隔天去逛逛那个市场,但可惜知道这个市场时,离开家乡的日子已经列入计划。
已不习惯热闹和炎热的夏天,常是一出门便头晕,于是,我选择中午下班高峰期后,人们在家吃饭、睡午觉时,赶紧溜上街,以最快捷的方式到商场超市,购买必须品。以前回国时挺喜欢瞎逛街,并不感觉超市设计有什么不便利、不合理,而今每进大型超市都会有一种空间逼迫感和寻找不到出口的焦虑感,因为不少超市设计带有强迫和诱导性,即便买一瓶酱油和一包盐,也要把整个商场走一遍才可以走到交款处。有的旧式百货公司更绝,入口在二楼,交款在一楼,非得转两楼才可以买一瓶酱油。即便是中午去购物,人依旧多,再加上转来转去才可以交款,常会走进大超市时便觉得有压力,但为了食物安全和信任度,为了能仔细读食品添加剂的说明,也只能忍受好几次在超市内突发窒息感和发热感,那一刻,我怀疑自己得了“密集恐惧症”。
摄影:陈苏云 (中国,深圳)所幸有机会暂居深圳新区。新区道路宽阔,行人稀疏,空气清新,原始山野一步之遥。有些大型超市设计合理,购物时的烦躁和头晕问题大大减轻,即便不购物,偶尔出去走走,也不觉得压力太大,倒是可以随意与陌生人聊天,了解这个移民城市的宽容特色和新民风。
简化生活让物质欲望和名利欲望大幅度降低,放下许多人为的重担,让灵魂轻盈,思想自由。在喜欢的地方待一段时间,写书,闲看人生万象,或许是实行简化生活以来最大的勇气和福气。
感谢理解和支持我踏入极简生活旅程的亲友团,写作只为向你们汇报我途中所见、所想、所为,不为发表与获奖,更不为名与利,因为“虚荣”永远无法与“理解”和“真爱”同台。
往期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