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和人生的反思

2022-05-30  本文已影响0人  朝西的向日葵

最近在听《富兰克林自传》,本书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贫困家庭的孩子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经历了种种磨难以后成为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通才,这不仅来自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也来自他对知识的向往。这不禁让我想起查理·芒格是如此推崇富兰克林,大概也正是二人都对书籍痴迷的特点吧。

这本《富兰克林自传》在美国传记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了几代美国人,历经两百余年依然炙手可热的励志奇书,书中包含了许多人生道理,堪称后生晚辈的必读书籍。本书分为四部分,而我第一部分快要听完了,有一些感触。

富兰克林从小喜欢读书,嗜书如命,宁愿不吃饭也要买书。这大概就是兴趣所至吧,他童年时代和青年时代如饥似渴地从书籍中吸收的知识,成就了他未来的事业。读书让他明辨是非,让他懂得与人相处的道理,让他早早开启智慧。通过读富兰克林的自传,我也总是能想起我自己的一些人生经历。

我一直认为自己和书其实是有缘的,童年时代一本《356夜》读了无数次,每次都跟着书中人物感慨落泪。一套《说唱西游记》,拿着手电筒在被子里读得津津有味,一套《济公外传》连环画读得已经看不清字迹。还有《古希腊神话》、《西方神话》、《民间故事》、《聊斋志异》,想起来小时候太缺乏书籍资源,有一本书一定是多次阅读,我所有的书最后都变得破烂不堪。

可惜父母反对读书,觉得那是“闲书”,母亲曾经没收过我的书,学校老师也没收过我的书。想起儿时沉浸在书籍中,就觉得幸福感满满,我其实算走运的,在童年时代已经感受过书籍给过的温暖和安全。所以,毛姆说:书籍是行走的避难所。伍尔夫说书籍是一道安全的屏障。这些感受我在童年时代就已经深刻体会到了。

但是,可惜我没有坚持下去 ,被老师和家长强行要求“务正业”。于是,我把童年养成的读书习惯丢了。

随后的几十年便如行尸走肉一般,随波逐流,别人做什么,自己也做什么,闺蜜考上大学,我便下决心也考个大学;舍友考上研究生,我也得考研究生。别人看着风光无限,而我自己内心却无比空虚,因为没有自己的目标和想法,我学习没有动力,唯一的信念是:我不能比别人差,即使谈个恋爱也不能落下,其实我内心根本没有想好,只是跟随。学校毕业步入社会才发现自己早已被锻造成一个没有个性的“空心人”。我总是觉得自己何德何能获得命运的如此垂青,我腹内空空,犹如草莽,霸占着社会的资源,我惭愧、我害怕。

但是,我就是这样好运气,没有用心规划过自己的未来和努力方向,一切却朝着一个安稳祥和的家庭走去,一切朝着稳定且收入不错的企业走去。但是这不能改变我是一个“空心人”的现状。人前,我光彩夺目,神采飞扬,夸夸其谈;人后,我内心孤独,空虚寂寞,自欺自艾。再热闹的场合也无法填满我内心塌陷的沟壑。

我常常想起《百年孤独》中的那段话:生命中曾经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 ,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 。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的唯一出口。

所以,上校的后半生就孤独地在房间里制作金鱼。那如今我独自一人读书,就是为了弥补过去那些本不该属于我的灿烂,但如今,我乐此不疲。

三年前我再次与书籍相约,我重新开始思考我自己的人生。发现读书依然能给我带来那种满足感和踏实感,虽然很难达到儿时那种程度,但已经逐渐在建立自己的世界,自己的规则,自己的主张。

前段时间读《穷查理宝典》,如今读《富兰克林自传》,真的很后悔当初为什么不坚持读书。读书的人,即使一时失意,也总会积蓄更多力量,完成更多使命。总是在想,人生一世,就这么安安静静地来,无声无息地走,或多或少有一些遗憾。即使不能留点什么,也应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启迪他人也好,帮助他人也罢,为宇宙增加一点能量更好,总能够慰藉自己的灵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