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亲子教育

若真像邓超那样教儿子,娃就废了。

2019-07-24  本文已影响13人  野兽国亲子平台

这几天大热的话题

是邓超自导自演的《银河补习班》

因为前期口碑太炸

说邓超饰演的马皓文

不仅演绎了让人动容的父子情

更是有着在当时极为先进的教育方法

让儿子从班级垫底到年级前十

看宣传和预告

真是好好好好好吸引

于是我怀抱着学习的心态

在上映当天去了影院

可是

却相当相当失望

且不谈这部电影

在叙述着三十年时代变迁时的生硬

也不说这是一部多么冗长的煽情说教片

我们就单说说这部电影里一直被宣扬的

先进的教育方法

 真的合理吗?

若是像邓超饰演的马皓文那样教儿子

一般的娃,真的不会废掉?

首先我们来看看,邓超究竟做了些什么

 

影片搭建了一个宏大的时代背景,从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到1997年的香港回归,98年的大洪水,2003年的张国荣逝世,再到后来乃至现在的长江n号发射。

邓超饰演的马皓文和儿子马飞就正好就串起了这个时代。

马皓文是著名的桥梁设计师,在儿子一年级的时候因为桥梁坍塌,顶包入狱。

再出狱时,儿子已经初一,成绩一塌糊涂,面临着被学校开除的惨烈局面。

马皓文就是那个力挽狂澜摧枯拉朽的爸爸。

他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用一套素质教育的方法,颠覆了传统教育体制,远远走在了时代思想的前面。

看起来是不是特别荡气回肠,影片的确也第一次大胆揭露了教育体制里很多家长敢怒不敢言的状况。

譬如,老师和学校只爱升学率,只爱优等生,并没有真正做到“有教无类”;

譬如,现在的作文教学方法,反而让孩子无法独立思考,写出很真实的情感;

譬如,孩子们高考完撕掉试卷,那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热爱学习。

老实讲,马皓文的确是个先进的教育者,一直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同时也做了一些让我觉得非常合理的榜样。

如前文所说,的确会有一些耳熟能详的教育鸡汤。

“你这是为孩子好吗,如果这是为孩子好,你怎么不自己对着镜子,痛骂自己2小时呢?”——这是在,马飞妈妈总是当众羞辱孩子时。

“清华大学只是过程,并不是目的。”——这是在,马飞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时,马皓文循循善诱。

“孩子们要有独立思考的习惯,也要有面对生活的勇气。”——这是在,鼓励每一个在逆境中的孩子。

看,其实道理都讲得明明白白,也掷地有声。

但我为什么依旧觉得这并不是一部值得学习的教育电影?

关于电影语言如何不够厚重和底蕴,我们按下不表,我们只看传达的教育内涵。

虽然,马皓文对儿子马飞的教育在当时看起来先锋,却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教育根本:

真的什么都是体制的错吗?

影片描绘了一个非常理想的教育状态,用一群脸谱化的人,讲了一段极其完美地教育改造史,和一个低分孩子的逆袭过程。

可是,让广大家长焦虑的,就是这一点。

如同任素汐在里面饰演的马飞妈妈所说的,“马皓文你就是在洗脑”,特别对。

这个洗脑爸爸,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了一套素质教育方法。

儿子跟着爸爸四处玩耍,作业不好好做,早上也迟到,期末考试前还翘课半个月去旅行。

最后完全因为爸爸为自己点燃了学习的小火苗,所以略加复习后,就从班级最后一名,冲到了年级前十名。

过程中,儿子马飞极其聪颖,一点就通,从体制内的思维模式一切换到爸爸教的模式里,马上,独立思考能力就信手拈来,毫无叛逆和消极状态,一路打怪升级很快就从青铜变成了王者。

说句难听的,马飞这么厉害,还要什么马皓文。

一块叉烧当他爹,都可以成为宇航员。

我不否认这一套教育理论真的有用,而是想说,教育真正在打动着我们的,应该是孩子通过努力,找对方法,克服自我困难,从而得到成就感和改变。

而不是,换个体制,换个教育方法,唰!变凤凰。

“教育一个孩子有多难?”全天下父母都知道。

邓超也知道。可是他拍的电影不知道。

有几个细节,最为让我这个老母亲匪夷所思。

一是做作业。

马皓文给儿子安排的银河补习班,大部分都在大自然中玩耍,“感受自由的灵魂”,这是很棒的。

可是,与此同时,就不完成学校的作业,这样真的是对的吗?

年轻的老师来家里家访,谈起作业,马皓文举了一个很不恰当的例子。

“老师,你觉得是新蒸出的馒头好吃,还是反复蒸的馒头好吃?”

马皓文把复习,比喻成反复蒸馒头。

纳尼?

这个比喻,编剧咋想的?

咋不比喻成嚼馒头呢,是嚼一下就吞了好,还是嚼了吐出来在吃进去继续嚼好。

马爸爸你咋不上天吶。

我明白马皓文所反对的,是无意义的传统式复习。

但对于,普通的,没有马飞那么天赋聪颖的孩子,难道不是反复的复习和练习,才是改变命运的一条正道?

好了,消消气,再说迟到事件。

马皓文骑车送马飞上学,明知道快迟到了,却非要在一处草坪上停下来,感受大自然。

“儿子,你来感受一下,你说作文一直写不出来,来来,感受一下,这么叫写出真的东西。”

老爷子啊,作文教学我觉得真特别对,但真的要选一个上学迟到的瞬间,这没毛病吧?

本来儿子在学校就已经是如履薄冰,这个当爸爸的继续坚持无视迟到无视校规。

最后好了,碰到流氓,儿子迟到,被学校骂成狗。

老爸被打,脑袋被打成猪。

No zuo no die ,完美。

最可怕的,则是期末前的全国旅行。

离期末考试只有半个月了,马皓文突然决定,带着儿子去全国旅行,终点是南海的航展。

虽说这场旅行就是马飞坚定下梦想的源头,可是,还是那句话,那么多时间可以选,为什么非要选期末考试前的半个月?

而且,还要在学校不允许外出的情况下,半夜出逃,旷课逃学半个月。

如果我是校长和班主任,掐人中、心肺复苏、人工呼吸,都不知道能不能把我从被气死的边缘拯救回来。

借用电影里那个教办主任的一段话:莫名其妙,荒谬绝伦。

更不用提,旅行途中还遇到了98年那场大洪水,马飞小哥哥凭借父亲一直教导的独立思考能力,做了一个皮筏子,逃出水灾。

最终在考试前一分钟赶到考场,考得那叫一个棒。

父子情深我们不提,家国感恩我们也不说。

就说,这么厉害一个孩子,之前是怎么做到全班倒数第一的?

我想听一下解释。

教育最难的地方,就是需要不停地撞南墙,不停地走弯路,不停地摸石头过河,不停探索孩子成长之中的未知之境,而不是,因为对父亲的崇拜,就一鼓作气,轻松逆袭成功。

看到这里,我几乎可以断定,影片想探讨的主题是好的,是教育的多元,和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可塑造出的这个爸爸失败的。

内心自由不代表完全放飞自我,极度偏执着与学校对抗的马皓文,并不是一个好的教育者。

影片到马飞当上宇航员之后,有一个段落是这样的。

为了顺利上天的马飞,却无情阻止了马皓文为自己当年的冤情平反。

那么,马皓文对儿子一直以来的素质教育成功了吗?

看,好像,是失败了啊。

一直在教马飞怎么有一颗自由灵魂的马皓文,却从来没教过儿子,怎么样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子汉。

用一朵云影响另一朵云,用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这本没有错。

可是,也要明白,一个人走得再快也没用,一群人,才能走得更远。

所以,想跟要看电影的家长们说的是:

如果不能判定自己的娃有马飞那么好的资质,千万别跟邓超学。

该体验生活时,好好体验生活,该努力时,也要踏踏实实奋力一拼。

连,孙俪在发布会上都说,“大家都知道吧,在家里教孩子方面,爸爸都是拖后腿的。”

吐槽了这么多

并不妨碍表示

这部电影同样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就是它对孩子和教育的真诚

也是想和大家说

不管是什么样的教育方式

没有绝对的适合

也没有绝对的不适合

自己的孩子

自己最了解

如果你也看了这部片

欢迎留言

爱你们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